人民網記者 王仁宏
透水鋪裝讓道路“會呼吸”、下沉綠地讓雨水“巧蓄滯”、新增地下調蓄池讓用水“錯峰供應”……在四川省廣安市牌坊新村,一處處節水細節正扮靚整個村落,讓“老地標”變身“新網紅”。
類似這樣,將雨水用于節水的做法,已成為廣安創新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通用實踐。
水是生命之源。廣安是長江出川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大大小小超700多處江河、溪流從這里穿梭而過。這座水源大戶,為何會在找水、省水上“節”盡所能?這要從當地的用水環境說起。
濱江之城廣安,境內嘉陵江、渠江曲折環繞。受訪者供圖
廣安市城鄉建設服務中心海綿城市建設科負責人李山泉告訴記者,雖然廣安全市水資源豐富,但是中心城區的水資源不足,存在比較明顯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水資源人均不足700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
“比如6-8月汛期,廣安降雨比較集中,大概占全年降雨的70%,導致水資源陡增陡落;同時大部分的水資源遠離中心城區,空間上也存在限制。”
李山泉提到的用水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征。面對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多冬少的客觀環境,節水行動不僅關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更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李山泉表示,近年來,廣安以海綿城市建設為統領,將城市建設與水環境治理、內澇治理、河湖長制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廣安市建立多部門統籌協調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工作機制”入選了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
廣安“雨水收集調蓄樹池”,已在市內公園落地運用。受訪者供圖
對于改造成效,當地居民最有發言權。牌坊新村居民呂先生表示,海綿改造正讓新村面貌煥然一新。“現在新村的道路在下雨天很難再積水,我聽說中心廣場之下還新建了一個凈水池,積蓄的雨水還能用來景觀灌溉。”
呂先生看到,近兩年沿街商戶明顯比往年多了不少,很多重慶、成都等周邊城市居民也會在閑暇之余慕名而來。“我是做室內設計的,這兩年生意都跟著景氣不少。”
2024年,廣安牌坊村憑借豐富的文旅資源,吸引近百萬人次游客慕名瀏覽,旅游收入近9000萬元。
為統籌考量城市發展與民生福祉,近年來,各地不斷創新推進“節水+”行動,以海綿城市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管網更新改造等為抓手,推動城市用水效率提升。
據了解,我國目前已建成145個節水型城市,并在全國90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在166個城市開展再生水利用相關試點。目前,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量約200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超過30%。
其中,河南開封市針對北方平原城市坡度緩、水資源少等特點,改造老舊小區159個、推進100余處雨水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讓部分雨水就地消納并加以利用;
貴州省興義市通過“層級細化+技術賦能+數據驅動”,將傳統粗放的漏損治理模式升級為精準化、智能化的管控體系,全市供水管網壓力合格率從75%躍升至98%;
寧夏銀川鼓勵和引導公園綠地、建筑小區等建設項目中增加雨水罐、雨水模塊等回用設施,最大程度地將水留下來、用起來。
提升品質、扮靚生活,將節水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各地不僅實現“面子”與“里子”雙提升,也讓生態價值變為經濟產值,激發發展活力。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協同推進城市節水。5月11日至17日是第34屆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各地,以多元形式推廣開展節水活動,助推節水理念融入作品、走進生活,助力營造全社會節水、惜水、護水的氛圍。
宣傳周期間,各地結合本地實際,通過“節水+文化”“節水+藝術”“節水+產品”等創新活動,推動節水減排、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