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日報報道,記者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中蒙兩國能源合作重要通道——中蒙甘其毛都至嘎舒蘇海圖鐵路14日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繼1956年二連浩特至扎門烏德鐵路建成通車后,時隔近70年再建的第二條中蒙跨境鐵路。
“我們與蒙方合作伙伴始終保持密切協作,按照雙方明確的‘統一設計、各自建設、一次聯通’原則,深度參與項目規劃,持續完善跨境運輸標準對接、口岸通關協作機制,協商解決關鍵問題。”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這條鐵路早在2007年就已提出,卻一拖就是18年。為什么這么一條鐵路,能拖18年?蒙古國給出的解釋是:“國內外煤炭利益集團阻撓、鐵路軌距爭議嚴重”。話雖不假,但只說了一半。真正的問題在于,蒙古國對地緣政治的搖擺與幻想。
從地圖上看,蒙古國處在中俄之間,是一個典型的“夾縫國家”。長期以來,它雖然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能源上倚重俄羅斯,卻始終幻想“第三鄰國外交”,想擺脫對中俄的依賴,拉攏美國、日本、歐盟,希望這些西方國家能提供替代市場和戰略支撐。
中蒙新鐵路開工(資料圖)
如今能夠順利動工,顯然得益于當前中蒙關系的明顯升溫,也說明雙方在推進務實合作上有了更高程度的互信和共識。事實上,鐵路項目只是中蒙合作不斷深化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兩國邊境地區的貿易、旅游和人員往來持續回暖,口岸的通關數據節節攀升。
以中國對蒙古國開放功能最全的二連浩特口岸為例,單日通關旅客高峰突破1.3萬人次,日通行車輛也超過千輛,呈現出罕見的活躍景象。
蒙古國對中俄來講,其最大的現實作用就是提供資源、為跨境運輸服務,能源合作是重中之重。如果蒙古國能搞明白自己的立場,中俄吃肉當然能帶著它喝湯,這點額外成本中俄愿意付也付得起,不過一點過路費與廉價天然氣而已。但蒙古國要是不顧被中俄“包圍”的現實情況,不顧其糟糕的經濟發展形勢,非要拿“第三鄰國”引入域外力量,那中俄也完全可以繞開蒙古國搞能源合作,讓它從有所謂“共同利益”的美國那里謀求發展
普京此前與蒙古國總統舉行會談(資料圖)
近日,一個由蒙古人民黨總書記索德巴特爾率領的代表團來京,也見到了中方高層。雙方的這一系列高層互動顯示出,中蒙關系正在這段時間里迅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蒙新鐵路的開工建設,則可以視作兩國合作帶來的成果之一。中國希望擴大市場、鄰國保持穩定,蒙古國希望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兩國有著廣泛的共通利益空間,加強關系與合作也是順水推舟的事情。更何況,中蒙如今都正在面對一個不穩定的世界。為此,一段穩定的中蒙關系,對兩國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
今年上合組織已經官宣會在中國召開,作為上合重要成員國,近日中俄就在一份聯合聲明中,再次就協助蒙古國融入上合達成共識。要知道,蒙古國從2004年開始就成為上合觀察員了,甚至是上合成立以來首個觀察員國,比之后已經“轉正”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伊朗等都要早。近年來中俄也曾多次公開支持其“轉正”,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更是直言表示,蒙古國幾乎不會面臨轉正障礙,這種高層共識,就為蒙方加入清掃了外部阻力。可以說,蒙方轉正的時機和條件都已經成熟了。
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資料圖)
近兩年,隨著俄羅斯國家經濟戰略整體上呈現出“向東看”,中俄在能源領域的合作規模也隨之提升,原本幾個沉寂許久的能源項目都在這幾年重新活躍起來。但作為中俄之間最大的一個能源項目,“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卻沒有什么起色,這與蒙古國有很大關系。就在近期,蒙古國一改之前曖昧不清的態度,公開批準一項合作。俄能源部日前證實,蒙古國國家鑒定委員會已經批準了“聯盟東方”天然氣管道項目,這條天然氣管道正是“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的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