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防軍當地時間16日晚發表聲明說,以軍在過去24小時內已開始在加沙地帶多處區域展開大規模空襲并調動地面部隊,以實現對關鍵作戰區域的控制,為進一步擴大軍事行動做準備。
以色列一直在加沙采取軍事行動,現在又宣稱啟動對加沙地帶的大規模攻勢,代號為"基甸戰車"。這個代號有什么含義?以色列加大對加沙進攻規模有何意圖?
"基甸戰車"具有歷史與軍事象征意義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以色列將此次加沙軍事行動命名為"基甸戰車行動",這一名稱具有一定的宗教和軍事象征意義。基甸是《圣經》中以弱勝強的英雄人物,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戰爭期間也曾使用此名開展驅逐巴勒斯坦人的軍事行動。此次命名暗示以軍意圖大規模驅趕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居民。
此次軍事行動設有三項核心目標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此次行動的啟動時機與以色列內閣此前通過的戰時計劃直接相關。以色列曾向哈馬斯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必須在5月16日特朗普結束中東訪問前達成停火協議。由于期限已過未獲回應,以軍開始執行其既定軍事計劃。行動主要目標包括,一是通過軍事施壓迫使哈馬斯釋放被扣押人員;二是尋求徹底消滅哈馬斯組織,必要時將占領整個加沙;三是計劃將加沙民眾驅趕至與埃及接壤的狹小區域,隔離民眾與哈馬斯,同時占領加沙大部分領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稱,這將是其在加沙的最后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美再提"接管加沙" 傳遞哪些信息?
加沙戰火正酣,美國在此時再次提出美國可以"接管加沙",而且據媒體報道,美國政府正在制定一項計劃,將最多100萬巴勒斯坦人從加沙地帶永久遷往利比亞。美國為何在此時作出這些表態?傳遞了哪些信息?
美政府尚未就加沙戰后重建形成一致意見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后的首次中東之行,在巴勒斯坦問題和加沙局勢上展現出個人風格與美國政府立場的分歧。美國政府至今未就加沙戰后治理形成統一方案,而總統本人則試圖以非常規方式尋求突破。今年2月特朗普突然提出接管加沙的設想時,連國務卿等高層官員都措手不及,暴露出其政策缺乏充分論證。此次在卡塔爾,特朗普再提建立加沙"自由區"構想,但對轉移巴勒斯坦人到利比亞等爭議性提議,美國務院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均保持沉默,反映出美國政府內部的分歧與執行難度。
美調整中東戰略布局 以色列地位發生變化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與此同時,美國中東戰略正在經歷深刻調整,一方面通過強化與海灣國家的經濟合作來服務國內政治議程,另一方面極力避免地區沖突,持續推進與伊朗談判及敘利亞關系正常化。在此背景下,以色列的戰略地位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盡管美國仍重視其支點作用,但以方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已成為美戰略調整的障礙。特朗普此次刻意繞開以色列的訪問安排,暗示未來以在美國中東布局中的地位或將削弱而非增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