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一個不平靜的周末。證監會一紙新規,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點燃了市場對并購重組的無限遐想。這一天,修訂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新規”)正式落地,多項“首次”政策創舉、超預期的市場數據,以及滬深交易所的配套規則調整,共同構成了資本市場的三大發酵點。而這場改革的背后,是一場關于效率、活力與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變革。
政策松綁:從“數月審批”到“十日通關”
故事要從2024年9月說起。彼時,證監會發布“并購六條”,明確提出優化并購重組市場環境。政策一出,市場反響熱烈——截至2025年5月,滬深兩市累計披露資產重組超1400單,其中重大資產重組超160單,交易金額突破2000億元,同比激增11.6倍。然而,市場的胃口并未被完全滿足。企業普遍反映,傳統審核流程冗長,動輒數月,導致許多優質標的因時間成本過高而“流產”。
5月16日,證監會的新規則直擊這一痛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首次建立簡易審核程序。根據新規,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或市值超百億且信披評級連續兩年為A的優質公司發股購買資產(不構成重大重組),將適用“2+5+5”審核機制——即交易所2個工作日內受理、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證監會5個工作日內注冊生效。這意味著,原本需要數月的流程被壓縮至10個工作日,效率提升近十倍。一位投行人士感嘆:“這相當于為并購重組開了一條‘綠色通道’,科技企業的快速整合有了制度保障。”
機制創新:從“一錘子買賣”到靈活博弈
如果說簡化程序是“加速器”,那么新規中的分期支付機制和私募基金反向掛鉤則是“潤滑劑”。過去,上市公司并購往往面臨標的估值波動大、業績承諾難兌現的困境。例如,某新能源企業在收購一家初創科技公司后,因技術迭代導致標的估值縮水,最終陷入業績補償糾紛。而新規首次允許“分期支付對價”,將注冊決定有效期延長至48個月,企業可根據標的實際經營狀況靈活調整支付節奏。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專家解釋:“這相當于給交易雙方裝上了‘緩沖閥’,既保護上市公司利益,又為科技企業的成長留出空間。”
另一項突破是私募基金反向掛鉤。過去,私募基金因退出周期長、鎖定期限制,對參與并購重組顧慮重重。新規規定,若私募基金投資滿48個月,鎖定期可從12個月縮短至6個月(第三方交易)或24個月縮短至12個月(重組上市)。某私募機構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以前投一個項目至少要等5年才能退出,現在最快4年半,資金周轉率提高30%以上。”這一調整直接打通了“募投管退”的閉環,預計將吸引千億級社會資本涌入并購市場。
市場躁動:從“政策紅利”到真實案例
新政甫一落地,市場已暗流涌動。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A股日均披露資產重組19單,重大資產重組1單,熱度較去年同期翻倍。而新規中對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的包容性調整,更讓跨行業并購成為可能。例如,一家傳統制造業公司近期宣布收購某集成電路企業,標的雖未盈利,但其專利儲備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科創板更是成為主戰場——2025年新增重大資產重組數量已超2024年全年,70%的標的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
典型案例的落地進一步印證了政策效果。以新能源汽車龍頭賽力斯為例,其通過收購“問界超級工廠”,僅用3個月便完成從受理到注冊的全流程,較以往縮短一半時間。收購后,賽力斯的生產基地從租賃轉為自有,產業鏈自主性大幅提升。市場人士預測,這類“強鏈補鏈”型并購將成為主流,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端躍遷。
監管平衡:在“放活”與“管好”間走鋼絲
然而,政策松綁并非無底線。新規在釋放紅利的同時,也劃定了清晰的“負面清單”:近12個月內受處罰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或交易方案過于復雜的項目,均被排除在簡易程序之外。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強調:“我們既要提升效率,也要嚴防‘忽悠式重組’和財務造假。” 事實上,今年以來證監會已開出多張天價罰單,僅朗源股份操縱案便罰沒2.2億元,彰顯了“零容忍”態度。
這種“放管結合”的思路,在鎖定期調整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時,被吸并方控股股東需鎖定6個月,而其他股東則無需鎖定;但若構成收購,仍需遵守18個月的鎖定期。一位法律界人士評價:“這既避免了短期套利,又鼓勵了長期資本參與,堪稱精準施策。”
未來展望:慢牛中的“重組浪”
隨著政策發酵,市場對“重組牛”的期待日益升溫。從數據看,上證指數周線已連續放量,技術派分析師預測“下周或將開啟新一輪上漲”。而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并購重組正成為經濟轉型的“催化劑”。2025年,近四成重組涉及新質生產力領域,重大資產重組中科技標的占比達70%。北交所亦不甘落后,同步引入“小額快速”審核機制,助力中小企業通過并購實現升級。
不過,慢牛格局下,波動仍難避免。深證成指與創業板指面臨的技術壓力,提示著結構分化風險。但無論如何,這場以效率革命為核心的改革,已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正如一位資深投資人所言:“未來的贏家,一定是那些善用并購整合資源、搶占科技制高點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