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記者 孫立昊洋
法治日報通訊員 寧靜
“背包拉鏈拉好!”“行李別離開視線!”清晨的陜西省西安市城東交通樞紐,地鐵、公交與長途客運在此交匯,形成一幅流動的城市畫卷,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席王派出所民警楊濤隨身攜帶著裝有創可貼、速效救心丸和警員聯系卡的“便民服務包”,穿行在人流中。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跟隨楊濤的腳步,行走在城東交通樞紐中,見證這座日均客流超18萬人次的超級樞紐從“被動處置”到“主動防控”的治理變革。
作為西安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東交通樞紐匯聚了地鐵紡織城站、城東客運站、多路公交車終點站以及華陽城商圈,不遠處則是唐都醫院,高峰期人流量可達27萬人次。
過去,復雜的治安環境讓管理者頗為頭疼:盜竊、非法營運、矛盾糾紛等警情一度占席王派出所總接警量的20%。
“單靠公安一家,就像‘打地鼠’,按下這頭,那頭又冒出來了。”楊濤這樣向記者形容當時的困境。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席王派出所民警的帶領下,一支安全巡防隊正在交通樞紐內巡邏。2024年初,這支由城東交通樞紐、商場的治安志愿者以及社區治安協理員組成的50人的安全巡防隊成立。每天中午和傍晚兩個時段,安全巡防隊分批次由派出所民警帶領在城東交通樞紐、華陽城商圈開展步巡,重點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安全隱患排查處置、打擊盜竊和不法經營等違法行為。
截至目前,轄區內盜竊類警情已從此前的日均6起下降至日均不到1起。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席王派出所所長王國永向記者介紹,除了安全巡防隊,他們還整合了客運站“小酒窩”志愿服務隊、商場客服部和地鐵工作人員組成志愿服務隊,配備了AED等急救裝備,隨時為群眾提供各類信息咨詢和緊急救助服務。同時,聯合武警、巡特警組建武裝巡邏隊,有力震懾了潛在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支隊伍各司其職,既彌補了警力不足,也讓治理更貼近群眾需求。”王國永說。
在地鐵1號線紡織城站A出入口,記者看到,一座2層的“暖心警務會客廳”顯得格外醒目。
記者進入會客廳時,值班民警張睿涵正忙著為一名剛剛在客運站與家人走散的兒童聯系家人,室內空調、飲水機、雨傘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墻上張貼著各種防詐提示,角落的“社情民意簿”記錄著群眾的建議。
張睿涵向記者介紹,作為席王派出所向外延伸的警務觸角,“暖心警務會客廳”承擔著十分重要的功能:從提供失物招領、矛盾調解、應急醫療、便民咨詢的群眾服務,到周邊區域日常接警出警,再到街面屯警、巡邏防控和應急處突,席王派出所與巡特警緊密配合,使會客廳成為一個高效便捷、輻射周邊的警務陣地。自去年9月正式運營以來,“暖心警務會客廳”已累計接待服務群眾1400余人次,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0余起。
在“向外借力”的同時,席王派出所還注重“向內聚力”。通過與地鐵公安、交警的深度協作,建立信息互通、聯合巡邏、應急處突的協作機制,形成“地上+地下”的立體防控網絡。三警聯動實現了精準打擊違法犯罪、高效服務群眾、快速處置突發事件的目標。
席王派出所的治理創新帶來了明顯成效:轄區刑事警情下降22.5%,治安警情下降60.2%。清明假期期間,每日近21萬人次的客流量,實現了“零發案”。
“這場治理變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傳統的‘單打獨斗’模式,通過警種融合、社會協同、跨部門協作,實現了治理效能的最大化。”王國永表示。
從“被動處置”到“主動防控”,西安城東交通樞紐共建共治共享帶來的蝶變悄然浮現。如今,城東交通樞紐的協同治理經驗正在產生輻射效應,為其他重要商圈、景點等綜合性區域提供了可復制的“西安樣本”。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