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下午,著名作家王躍文攜首部歷史文化隨筆集《走神》,在湖南圖書館舉辦主題講座“到歷史現場去——兼談《走神》創作心得”。在這場文化盛宴中,王躍文以“明辨”“深思”“照今”為脈絡,帶領讀者穿越歷史迷霧,直面人性本質,更在人工智能浪潮洶涌的當下,為文學與人文精神正名。
△5月17日下午,湖南圖書館,王躍文的講座座無虛席。
歷史現場:“明辨”“深思”“照今”的三重維度
在“明辨”部分,王躍文以《走神》中的歷史細節為引,帶領讀者“親臨”封建權謀的荒誕現場。他舉例《大人們的壞脾氣》中張之洞赴任山西巡撫時轎中酣睡的軼事:“若在慈禧面前,他可敢如此?”一針見血地戳破權力游戲的虛偽本質。
進入“深思”環節,王躍文以《你的石頭砸向誰》中“砸石問罪”的故事討論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他堅定地說道:“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繼承和創新,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同時代和人類優秀文明的碰撞中綻放出新的文明之花?!?/p>
“照今”部分將歷史與現實緊密勾連。王躍文以《賈府失盜之后》中賈政處理失竊案時“兩面人”做派為例,指出官僚體系中的虛偽與保守至今未絕;又引《遙想當年高峒元》中晚清道士高峒元借“修仙”攀附權貴的鬧劇,與當今“大師”充當政治掮客的現象形成跨時空呼應?!皻v史的吊詭在于,我們總在重復相似的錯誤?!蓖踯S文直言,“若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敬畏,警鐘終將變喪鐘?!?/p>
AI時代的人文焦慮:文學何以不可替代?
面對人工智能對文學創作的沖擊,王躍文直言:“ChatGPT能精準模仿,卻無法創造‘錯誤的詩意’。”他以《離騷》的遺忘與重讀為例,指出文學的靈魂在于“不完美的人性體驗”。
AI的邏輯是計算,文學的邏輯是人心。王躍文認為,技術的冰冷恰凸顯人文的珍貴。他提出“走神”的哲學意義:文學需要打破程式化思維,以自由的想象力觸碰人性本質。
對于AI可能取代人類創作的擔憂,他給出篤定回答:“哲學與文學的邏輯起點是人,是人的困惑、痛苦與希望。只要人類還在呼吸,文學就永遠是不可替代的‘靈魂手藝’?!?/p>
《走神》:一部鑒古知今的通透之書
《走神》是王躍文的首部歷史隨筆集,已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并全面上市,并入選2024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年度檔案。全書分為“大人們的壞脾氣”“權杖與華表”“仁者·君子·凡人”三輯,收錄三十四篇王躍文幾十年來考查歷史和思索人性的結晶之作。王躍文基于多年來對中國人文典籍及野史雜談的閱讀,擷取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軼事軼聞,生發思考或感悟,既有歷史考問,又有人生哲思,更有時代回響,語言兼有古樸、雅致、清新、幽默等多種風格,讀來益智、明理、養心。
談到書名“走神”,王躍文說:“‘走神’并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優勢,它代表了人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在文學創作中,‘走神’讓我能夠跳出常規的思維模式,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世界。”
《走神》不僅是一部歷史隨筆集,更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王躍文以筆為刃,剖開歷史的肌理,讓讀者在古今對話中尋得敬畏與清醒。5月17日的長沙,一場關于歷史與未來的對話,讓讀者們在“走神”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通心”時刻。
通訊員 張文爽 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