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挺罕見的朝鮮73式機槍驚現俄烏戰場,引發軒然大波!這究竟是烏軍繳獲的戰利品,預示著傳說中的朝鮮參戰部隊已出現傷亡?還是這桿獨特的機槍經歷了一場不可思議的“魔幻漂流”?照片中持槍者的俄軍迷彩顛覆了最初猜測,但這桿朝鮮造武器為何會出現在俄軍手中,其背后藏匿著怎樣的復雜武器流轉路徑,以及更驚人的真相——朝鮮精銳部隊已秘密抵達前線,與俄軍并肩作戰,開啟一段不為人知的戰場歷程?
可仔細一看照片,拿槍的軍事人員穿著的是俄軍的EMR迷彩,不是烏軍的。這就有點意思了。難道是俄軍繳獲了烏軍的?那烏軍怎么會有這玩意兒?一種說法是,朝鮮以前賣武器給一些東歐國家,這些武器后來當援助給了烏克蘭,結果又被俄軍從戰場上撿了回去。戰場上的武器流轉,那叫一個撲朔迷離。
這挺73式機槍,說不定經歷的更復雜:可能先到了烏軍手里,俄軍反擊時被扔了,最后又回到了俄軍控制區。甚至還有更離奇的腦洞:西方國家攔截運往伊朗的船,結果把朝鮮武器誤當伊朗的收了,一轉手送到了烏克蘭。
有更靠譜的消息給這個謎題提供了線索。據說,現在派到俄軍那里參戰的朝鮮特戰隊員,到了地方都統一換上了俄軍的全套裝備,比如AK-74M步槍,俄制的RPK-74或PKP/PKM機槍。他們自己國家的武器根本沒帶。
所以,戰場上冒出來的這挺73式機槍,跟這批正在打仗的朝鮮兵,八成沒啥直接關系。
盡管那挺槍可能跟他們無關,但朝鮮軍人確實已經跟烏軍交火了。據紐約時報報道,朝鮮特種部隊已經跟俄軍精銳的海軍陸戰隊第810旅編在一起,在蘇賈方向投入了戰斗。烏克蘭國防部也證實了雙方部隊發生過近距離的接觸。
這種混編不是簡單的兵力疊加,而是玩起了新戰術:精干的三人制戰斗小組。目的很明確:減少人員聚集,不給對方大面積殺傷的機會,同時提升小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這種小規模作戰對單兵素質要求極高。朝鮮兵據稱多來自特戰部隊,軍事素養過硬是基礎。俄軍第810海步旅也是身經百戰的精銳,實戰經驗豐富,這兩撥人湊一塊,讓這三人小組戰術有了實施的土壤。
通常,一個小組可能配置一名俄軍士兵和兩名朝鮮士兵。俄軍士兵往往承擔領導角色,負責指揮并協調俄軍的戰場支援力量。
俄軍在火力支援上也搞起了創新。不再強調鋪天蓋地的飽和式炮擊,而是把炮兵單位打散,讓每一門火炮都能對應支援前線一個獨立的步兵作戰單位。
這意味著,理論上,俄朝聯軍的每一個三人小組,都能獲得一門火炮的直接支援。這種轉變,一方面是前線士兵素質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無人機技術的普及。
在無人機的“上帝視角”輔助下,炮火打擊精度顯著提升。前線人員能輔助校正,理論上一發炮彈就能實現精準毀傷,沒必要非得依賴大規模的炮彈覆蓋。
俄軍經過兩年多的實戰磨礪,其班組戰術及戰場打擊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在像810海步旅這樣的精銳單位中,這種單炮支援前線的模式已經普及。
步兵班組與配屬炮兵間形成了高度默契。從炮火準備到步兵發起沖擊,整個流程據說可以壓縮在一分鐘以內,讓對方幾乎沒有反應時間。即使經驗豐富的烏軍提前躲避炮擊,可能剛從掩體里出來組織防御,就遭遇已經滲透到陣地附近的俄軍步兵了。
火力支援體系是多層次的。俄軍步兵班通常還配有迫擊炮,在無人機圖像校正下,精度可觀,很多時候靠迫擊炮就能壓制住對方火力。如果步兵連的排長需要更猛的火力,能直接呼叫野戰榴彈炮支援。
營一級指揮官權限更大,可以直接呼叫空天軍的蘇-34M等戰機,對經過一線步兵偵察確認的、難啃的烏軍據點,實施精確制導炸彈攻擊。這種從班、排、連到營的多層次火力支援與摧毀體系,展示了俄軍在殘酷戰場中的適應和進化。
坦克也被拆分成小分隊,直接配屬給前線的突擊連排提供支援,戰斗力量被徹底分散,以連排為基本作戰單元。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武器也下沉到了班排,直接服務于最前沿的作戰。
戰場經驗還讓他們學到了一些“生存法則”:比如指揮部不允許突擊隊直接占據烏軍遺棄的戰壕據點,因為烏軍對這些地方有精確的火力標定,往往故意扔掉當誘餌。在傷員后送方面,俄軍也設有專門的疏散小組,不是讓戰斗班組自己分人去抬,這樣能保證一線戰斗力的完整。
對朝鮮來說,派部隊參戰,除了地緣政治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恐怕是來俄軍這所“實戰大學”好好學習一下。畢竟,在軍事素養不落下風的前提下,俄軍這兩年打出了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化作戰模式和打擊體系,這恰恰是朝鮮軍隊相對欠缺的實戰經驗和體系能力。
而殘酷戰場之下,也有出人意料的側面。據紐約郵報援引俄軍士兵的說法,朝鮮士兵抵達戰場后,首次獲得了無限制的上網條件。
在戰斗間隙,他們會利用這些時間上網、看電影、追劇。想想也是,一群剛剛經歷生死搏殺的特種兵,下一秒在戰壕里刷手機看劇,這畫面確實為冰冷的戰場增添了一抹奇異的色彩。
當前的沖突,本質上已經演變為炮戰與步兵沖鋒相結合的殘酷消耗戰。后勤保障能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關鍵,甚至有人認為后勤主官的作用有時比前線指揮官更重要。雙方都在承受巨大的裝備損失,坦克、裝甲車、火炮等都需要不斷補充。
俄羅斯憑借其國力優勢,雖然付出了巨大代價,但也在一步步消耗對手的戰爭潛力。據稱,俄各類武裝力量人數已達200萬,若算上警察及非正規武裝,總數或超360萬。而烏克蘭方面則面臨戰線多處缺口和人員短缺的困境。這場沖突的走向,其潛在的更廣泛影響,仍在持續顯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