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藝術呈現與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開題論證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南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從各自學科視角出發參與研討。
會議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文明傳承創新,探討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當代轉化路徑、多模態藝術表達范式及全球化傳播策略,努力為構建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學術體系、搭建跨學科對話的高端平臺注入強勁動力。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錢海紅在致辭中指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研究是塑造國家形象的戰略性工程,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復旦人應當將中華文明傳承創新視為使命所系,依托復旦的多學科交叉優勢,深化文明傳承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以藝術表達為載體、數字技術為引擎,構建兼具學術深度與傳播效能的中國特色全球化傳播體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陸柳表示,探索新技術賦能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創新表達已成為新聞傳播學科的時代命題。學院將持續發揮學科優勢,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多模態傳播研究提供支持,在智能傳播、跨媒體敘事等方向深化協同創新,推動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以更富時代感、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走向大眾、走向世界。
課題組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湯筠冰深入闡釋課題的整體設計與規劃。課題聚焦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概念框架構建、藝術創新表達、數字化轉型以及國際傳播策略等核心議題,旨在深度挖掘蘊含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助力塑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形象。
課題下設五個子課題,從理論概念、實踐路徑、符號體系、藝術呈現及傳播策略等維度展開系統性研究。課題組將充分融合藝術學、傳播學、歷史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視角,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確保成果兼具科學性與實踐性,為中華文明傳承創新提供理論支撐與可操作的學理方案。
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項目在跨學科研究及國際傳播領域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藝術傳播在文化普及與文明傳承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建議項目組進一步考量中華文明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進行分類研究,挖掘兼具共通性與代表性的符號系統。立足全球視野,探究不同文明的共性與差異,實施精準化、分層化傳播策略,從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西文明互鑒中提煉根基性文化習慣,進一步明晰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傳承創新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做出貢獻。
湯筠冰表示,項目組將系統梳理專家建議,及時優化研究方案,確保課題推進扎實高效。該項目將持續推動傳播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對話與協同合作,通過跨領域整合資源,形成兼具學術深度與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