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俄烏終于坐到了談判桌前,但在這場意義重大的會談尚未正式開始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卻突然高調“點名中國”。
【澤連斯基稱兌現了對中國的承諾】
據多家外媒披露,澤連斯基日前在接受采訪時特意提到,今年俄羅斯“勝利日”閱兵期間(5月9日),烏克蘭本可選擇對俄本土發動襲擊,但考慮到“多國領導人訪俄”,而且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都向烏提出,在5月8日至10日期間“主動保持克制”,以“支持30天前線停火提議”。他說,烏克蘭已經兌現了承諾。
這番話乍聽只是外交辭令,但細細一品就知道,這是典型的“暗示外交”——澤連斯基在用一種“我給你面子了,現在也請你回報”的方式,向中方表達訴求。
為什么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向中國喊話?答案很簡單:談判形勢不妙,烏克蘭已經陷入“戰略孤立”狀態。
這次俄烏談判的陣容,其實已經透露出很多信息。
俄羅斯方面,普京壓根沒打算出席,而是派出包括總統助理梅津斯基、外交部副部長加盧津等人在內的代表團,清一色官員加專家,分量不輕,但絕非最高級別。
美國這邊,特朗普原本稱考慮前往伊斯坦布爾參會,但得知普京不來,也就“臨時打了退堂鼓”。只派出了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以及另外兩名中層代表,包括烏克蘭事務特使和美國中東問題特使。
【普京和特朗普都不出席俄烏會談】
在兩大博弈核心——普京和特朗普都缺席的情況下,烏克蘭方面只能靠澤連斯基“單兵作戰”。沒有大國領袖站臺,沒有強硬籌碼壓場,澤連斯基自然壓力山大。
在這種局面下,他想起了此前對中方的“體面操作”,希望能借此拉到一張“中國牌”。
要知道對烏克蘭提出停火建議的國家不止一個,澤連斯基為什么單單點名中國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一方面,中國確實在烏克蘭危機中始終秉持“勸和促談”的立場,強調尊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支持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分歧,不搞軍事介入、不煽風點火、不輸出沖突。這種理性、獨立的態度,在動輒對抗、搞陣營對立的西方敘事中,顯得尤為寶貴。
另一方面,中國與俄羅斯保持著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當前全球少數能直接與莫斯科溝通、并產生影響力的國家之一。澤連斯基自然希望,中方能在談判中施加影響力,推動俄方在某些議題上“軟化立場”。
尤其是在烏克蘭最關切的幾個核心問題上,包括烏克蘭領土歸屬,烏克蘭能否加入北約等,烏方急需一股“非西方力量”來為其增添話語權。中方的支持,無疑將成為一種關鍵支點。
從外交層面來看,澤連斯基此舉是一種典型的“籌碼式外交”:我實現了對你的承諾,你應該考慮我的要求。但效果如何,要看中方怎么看這個“人情”。
【中國不會因為烏方的喊話而貿然站隊】
首先,中國一向堅持中立與和平原則,不會因為烏方喊話就貿然站隊,也不會偏袒任何一方。澤連斯基的“邀功”,更像是一種公關嘗試,而非實質性的外交成果。
其次,中方早已明確表示:對烏克蘭危機的解決,關鍵不在于單邊施壓或表態,而在于雙方回到談判桌上,進行實質性協商。澤連斯基此舉雖然有些許的誠意,但若仍抱著“拉中壓俄”的一廂情愿,那就誤解了中國在這場博弈中的定位。
再者,中國不是輕易被情緒左右的大國。是否支持某項方案,不會因為你喊話幾句、給點“面子”就立刻站隊,而是要看方案是否符合國際法,是否有助于地區穩定,是否為真正的和平留下空間。
必須明確一點,中國在俄烏危機中始終強調一點:中國不是沖突制造者,也不是沖突的參與者,更不是任由擺布的“中間牌”。
我們反對使用制裁、擴軍、軍事援助等手段“火上澆油”,也反對以意識形態劃線搞集團對抗,更不會淪為某方用來對付另一方的工具。在俄烏問題上,中國立場一直是清晰的:推動局勢降溫,推動和平重啟,推動危機軟著陸。
換句話說,中國的作用不是去支持誰壓制誰,而是推動大家少打仗、多談判。
總之,澤連斯基點名喊話中國,說白了是希望在自身局勢不利的情況下,拉中國出手“還個情”。但中方不會輕易卷入任何一方的“戰略算計”。我們要的是地區和平,不是地緣投票;我們講的是國家責任,不是外交交易。
對于中國來說,誰愿意真心談,我們就支持誰;誰想玩兩面三刀,我們就保持距離。澤連斯基如果真的想借中國之力化解危機,那就應當用實質行動回應中國倡議,而不是靠嘴上喊幾句“還人情”來換支持。
接下來的俄烏談判是否有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