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便是小滿節氣了。
在24節氣中,很多節氣都是成對出現的,如小暑與大暑、小雪與大雪、小寒與大寒,但有小滿卻獨缺大滿。這是為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
小與大常呈相對關系,如同一棵果樹上大果與小果并存。但事物并非絕對,例如出嫁女子未必隨丈夫生活。
小滿節氣后無“大滿”,表面上看似無需解釋,然而諸多看似無需解釋的現象背后,往往蘊含深刻道理,24節氣中無“大滿”便是一例。
關于小滿之后為什么沒有大滿的這個問題,大家給出的看法,差異盡顯。
讀書君在此前的文章中詳細提過,這其中的緣由之一,與中國古代傳統的儒道觀念有關。
老一輩們規勸年輕人,常說的一句話“話不要說太滿”,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里,極限的圓滿其實是不可取的,因為“反者,道之動也”,事情太過圓滿了那就要向不好的方向轉變了。
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里說:“夫寒暑以時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種’易‘大滿’者,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br/>
意思是寒暑變化是根據時令而言,雪水的多少是依據天地間的自然現象而言,而用“芒種”來替代“大滿”作為節氣名稱,是綜合考慮了自然物候和人類活動(即“時物兼人事”)來確立其意義的。
也就是說,用小滿和芒種這兩個節氣,不僅僅是描述寒暑這樣的氣候,更是將物候和做人的道理結合在一起了。
中國人常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也是如此道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事情太過圓滿往往會被視為不祥之兆。所以小滿之后,沒有“大滿”,這充分反映了我們老祖宗的辯證思維和處世智慧。
小滿,小滿,就是一種恰到好,一種適度、平衡的狀態。它告訴我們,人生和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樣,都應該保持一種未滿的狀態,這樣才能持續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關于24節氣缺失“大滿”的原因闡釋,清華大學歷史系劉曉峰教授的總結具有全面性。
一種觀點認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等節氣之所以成對出現,是因為它們在極冷或極熱的時間段內,持續時間較長,相當于兩個節氣。
在這段時間里,人們往往處于貓冬或避暑的狀態,活動相對較少,因此將這段時間劃分為兩個相連的節氣更為合理。
然而,在春種秋收期間,農事繁忙,節氣本身的特點分明,無需再通過命名兩個大小相連的節氣來區分。小滿時節,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農事活動頻繁,因此無需再設“大滿”節氣。
農史學家唐志強,則從谷物成熟程度的角度給出了獨特的解釋。他認為,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都是針對麥子的成熟和收獲情況來說。
小滿時節,麥子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而芒種時節,麥子則完全成熟并迎來收割。因此,在夏季的節氣中,用“小滿”和“芒種”來反映麥子的成熟程度變化更為貼切。如果再加上一個“大滿”節氣,反而顯得冗余和不合邏輯。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隱晦的解釋認為,二十四節氣中無“大滿”,主要觸及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災難記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留下了一次又一次關于大洪水帶來巨大災害的記憶。
水是生命的源泉,但水大則為大災。形容江河滿溢的“大滿”一詞,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洪水肆虐的場景。因此,古人可能有意避免使用“大滿”這一詞匯。
看,小滿節氣之后,沒有編排“大滿”,這是人對自然的一種深刻認知和理解,更是中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