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英里》是2018年上映的動作爽片,劇情算是緊湊,動作場面也有,但整體評價卻創下導演彼得·博格與演員馬克·沃爾伯格至今合作的四部電影中,最差的一部,爛西紅柿只有23%新鮮度的低分。
到底電影真的不好看嗎?還是出了什么問題?我覺得應該是敗在最后故事安排的計中計設定,反轉過快,再來是故事結局完全留下了懸念式的處理,到底角色未來是生還是死?似乎未完待續?
原來導演彼得·博格在拍攝《22英里》時,已有定為三部曲的構想,所以如果有續集,才會延伸結局未交代的故事,只是從《22英里》故事架構來看,留的伏筆是不少(如果說不完整也算是未來可再補充的空間),但故事的格局看不出廣度,故事線也沒有鋪陳太多,尤其反轉的角色背景,更像是一個謎,這樣如果真有續集,不就變成劇情的拖戲。
過往他從2013年《孤獨的幸存者》開始與馬克·沃爾伯格合作,兩人頗有默契,接連《深海浩劫》及《恐襲波士頓》也有不錯的口碑,但這次片長94分鐘的電影,如果只是未來系列的前奏曲,似乎這樣的題材和處理方式,拍成影集或許比較適合。
片名《22英里》直接點出劇中「不存在的特工小組」任務,執行這趟護送國際污點證人行動,從東南亞一國的大使館到機場的距離,約35公里。
這段說長不長的開車距離,卻歷經劇中設定的虛擬國家特工及不明人士伏擊,過程十分危險,有如槍林彈雨。
馬克·沃爾伯格在劇中飾演CIA不存在的特工小組隊長詹姆斯,他的隊員有愛麗絲(勞倫·科漢 飾演)及薩姆·雪(龍達·魯西 飾演)等人,畢夏普(約翰·馬爾科維奇 飾演)則是他們后勤的指揮官。
結果這趟保護證人的路程,他的團員一一喪命,而后最終看似任務完成,愛麗絲隨證人李·努爾(伊科·烏艾斯 飾演)登機,但卻不是飛到美國,而是被送到了俄羅斯。
劇中原本鋪陳不少愛麗絲因為工作,又得撫養孩子的心境,在高樓被圍的那段,隊長詹姆斯無論如何都要讓她活下來,好不容易沖出埋伏,但結局她變成生死未卜的下場,這是為了想要有續集,卻令人不解的安排之一。
由于馬克·沃爾伯格已擔任過不少動作電影的主角,加上這是與導演彼得·博格合作的第四部,特別在詹姆斯這角色,安排角色有精神部分的障礙,他易暴怒,無法控制情緒,所以不時有彈手腕橡皮帶來緩解自己緊繃情緒的小動作,讓角色性格與過往有些區別。
不過這樣的安排,卻因故事將此角色塑造得有些零散,劇中不時穿插他受審的事件,但這些都是暗藏在最后故事轉折的小線索,只是理由沒有那么多可說服觀眾接受這樣的劇情安排。
而電影中,最被隱藏性格,甚至背景的角色是證人李·努爾,原以為他是故事中的重要網民,有著當地虛擬國家(劇中為擔心困擾,不稱為印度尼西亞)的特種部隊背景。
所以從第一次醫護室,他被暗殺的過程,展現出強大的戰斗能力,算是有交代他的背景,但除此之外,他像是個只為了活命,希望到美國安全后,才答應交出劇中設定危害世界安全的「放射性元素:銫」確切位置,沒有人知道他還有神秘的過往。
而電影里,主要的打斗也圍繞在伊科·烏艾斯的武打動作上,但就是因為這角色是成為電影最后完全翻轉的關鍵,但又隱藏得太深,沒有刻畫角色變化的原因,造成最后結局,應該有不少觀眾難以接受這樣的處理吧。
李·努爾不只是雙面間諜,他還是三方間諜,如果從《22英里》的結局反轉,那電影一開始小隊攻堅美國一處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的情報小組就已埋下結局反轉的玄機,原來當時他們執行任務的情報有錯,他們誤殺了俄羅斯黑手黨的要角,所以引來報復。而李·努爾也是被俄羅斯收買的間諜。
由于這個反轉出現在電影快結束時,讓人覺得整個行動,不存在的特工小組像是被惡整般,隊員還被一一瓦解,連后勤也遭殃。看似連接電影一開始所埋下的伏筆,但反轉過快,說服性不夠,等于這故事是破碎的。
李·努爾這個角色,更多的故事,要等未來再做交代?
這即是《22英里》雖然仍是娛樂性的動作爽片,卻留下結局敗筆及劇情變得空虛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