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75載雪域長歌,75度山河煥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際,巍巍貢嘎見證高原巨變,滔滔大渡奔涌奮進豪情。值此歷史時刻,甘孜州傳媒中心特別策劃“輝煌75載·奮進新甘孜”專欄,與全州110萬各族兒女共溯團結史詩,同繪時代新卷。
本欄目將聚焦歷史回眸、發展成就、人物風采、未來展望,共同開啟這場穿越75年的時空對話,見證甘孜大地以更堅定的步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改革為動力更好推進甘孜現代化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白玉縣藏族金工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
5月18日,悠遠的藏族長調在白玉縣建設鎮麻通村河坡民族手工藝文旅體融合示范園響起,演員們身著傳統服飾,與臨安區文聯的藝術家們同臺獻藝,拉開了“百城百藝·千年金工”白玉縣藏族金工博物館開館儀式暨“樂舞非遺·文藝賦美”白玉——臨安文化交流活動的序幕。
謝富貴 攝
正值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當日,以“白玉藏族金屬鍛造技藝”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白玉縣藏族金工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該博物館內部展陳投資2132.97萬元,博物館建筑主體建設投資3500萬元。
精美絕倫的藏刀、做工考究的馬具、色彩鮮艷的門薩唐卡、神秘的薩瑪遺址……該博物館共有三層布展,包括“神秘白玉——千錘百煉的民族精神”“金工溢彩——千萬次的錘煉,換來一次點玉成金”等陳列展示區和臨時展區、綜合辦公區等,展示了金工技藝、地質變遷、白玉歷史、農牧文明、絲路交通、古跡遺珍、長征精神等內容。
“藏刀制作分為刀葉、刀柄兩部分。鍛造刀葉時,先要冶鐵,然后將鐵鍛打并加鋼成形、淬火。制作刀鞘,需經過卷形、焊接、描圖與鏨花、拋光與鍍銀等環節。其中,尤以描圖與鏨花技藝最為稱絕。”在“錘煉成器”展區,非遺傳承人羅真正在向前來觀展的嘉賓介紹白玉藏刀的制作工藝。
“希望擴大我們白玉金屬手工藝品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關注這項傳統技藝。”羅真表示,今后,他們將面向市場,尋求更多的創新,開發更多手工藝產品。
“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白玉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生命力。”臨安區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徐冠玉在藏刀陳列處駐足良久。
在博物館內,“藏族金工專題陳列”吸引了眾多觀眾。白玉中學學生小李不禁發出感慨:“漫步在白玉縣藏族金工博物館里,我和朋友們都感到很震撼!以前,我們從課本中獲取歷史知識。今天,我們可以親眼看到反映歷史的一件件文物,這種感覺太奇妙了。”
“我縣地處康巴文化核心區,是藏族金屬鍛造技藝保存相對集中和完整的地區。”白玉縣文廣旅局局長呷絨志瑪說,白玉縣正努力推動藏族金工技藝、門薩唐卡等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在白玉大地煥發出新時代光彩,不斷擦亮“中國藏族金工藝術之鄉”這一全國性的金字招牌。
據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玉藏族金屬鍛造技藝是指以金、銀、銅、鐵等金屬為原料,輔以木料、動物皮毛等原料,進行生產、加工,制作成各種器具的手工技藝,其生產和發展已有數百年歷史。主要生產加工刀具、服飾配飾、建筑裝飾和生活用具等七大品類,器型美觀實用、制作工藝精湛、紋飾意味考究,充分反映了白玉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審美追求,也是漢藏文化交流歷史的實物力證。
從非遺共富工坊到鄉村文化站,從非遺數字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到白玉藏族金工博物館建設。近年來,白玉縣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創新,全面推進文化傳承發展,文化創造力、宣傳引導力、傳播影響力顯著提升。未來,白玉縣將持續深化“文化+”戰略,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文化服務,讓文化成果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全媒體記者/ 2025融媒新聞行動第二組
編輯/ 楊雪
校對/ 毛莉泓
責編/ 劉睿娟
審核/ 白馬
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