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豪減產五年首揭TVB困局:高層零支援欲轉型幕后 自曝“被動等戲”生存現狀
【導語】
2025年5月18日,TVB一線小生袁偉罕現身《萬眾同心公益金》活動,與譚俊彥等人組樂隊獻唱。活動中他首度詳談近年減產內幕——自2018年《鐵探》后作品量驟降至“兩年一劇”,坦言TVB高層曾志偉、樂易玲等人從未主動溝通支援,更自曝萌生轉型幕后念頭。這場深度訪談,撕開了TVB藝人生態的殘酷切片。
減產五年之謎:從“一年一劇”到“被動等戲”
自2019年《鐵探》沖擊視帝失利后,袁偉豪的TVB劇集產量斷崖式下跌。據其透露,過去五年僅維持“一年一套甚至兩年一套”的頻率,最新存貨《法證先鋒V》更因制作周期延長拖至兩年才面世。
對于減產原因,他直言與多重因素交織:
高層洗牌失靠山:2018年后主管合拍劇的高層杜之克等人離職,導致其資源銳減,新團隊未延續合作默契;
制作流程滯后:項目開機后常遇延期,“演員只能被動等待”成為常態;
年齡定位尷尬:43歲的他坦言面臨“中生代演員角色瓶頸”,公司鮮少提供匹配其資歷的復雜角色。
盡管多次公開呼吁“渴望挑戰多元類型”,但TVB至今未給出實質性回應,連曾志偉等高層也未曾主動接洽。
幕后轉型進行時:從片場“打雜”到音樂創作
面對幕前困境,袁偉豪開始探索新出路。他透露除完成演員本職外,常在片場協助處理幕后事務,更計劃系統學習制作:“想做幕后不是突發奇想,這些年積累的經驗需要出口。”
事實上,其轉型早有端倪——2022年他已秘密簽約唱片公司,包辦詞曲創作并參與MV導演工作,今年更計劃推出個人專輯8。
這種“多條腿走路”的策略,恰是TVB資深藝人的生存縮影。如陳豪、馬國明等近年均嘗試監制或投資業務,以應對行業不確定性。袁偉豪的轉型,既是對現實的妥協,亦是對職業生涯的主動破局。
性格爭議與家庭救贖:從“負評黑洞”到學會釋然
減產背后,袁偉豪的“火爆性格”屢遭詬病。他承認曾因媒體聚焦八卦而非作品憤怒嗆聲,更因“億萬駙馬”等標簽陷入抑郁,需藥物助眠。轉機出現在2023年兒子出生后,家庭成為情緒錨點:“現在學會屏蔽惡意評論,專注當下。”如今被問及網絡攻擊,他淡然表示:“與其糾結外界眼光,不如做好本分。”
TVB生態鏈反思:中生代演員的集體困境
袁偉豪的境遇折射出TVB結構性危機。隨著合拍劇主導市場,45歲以上男演員要么北上發展(如黃宗澤),要么陷入“紀律部隊專業戶”困境。數據顯示,TVB近三年自制劇數量下降40%,導致袁偉豪等同輩藝人年均戲約不足1.5部。
更嚴峻的是,山頭文化加劇資源分配不公。有內部人士透露,新生代通過綜藝曝光搶奪劇集機會,而袁偉豪等“舊派”因不善交際逐漸邊緣化。對此他無奈表示:“不會自薦求角色,等不到戲就做其他事。”
【結語】
當袁偉豪在公益舞臺撥動吉他弦時,某種隱喻悄然浮現——就像他即興演奏的旋律,TVB藝人的命運早已脫離既定樂譜。從“被動等戲”到“主動拓荒”,這位43歲演員的轉型之路,既是個人與體制的和解,亦為香港娛樂工業轉型寫下注腳。或許正如他在訪問中所言:“演員的本分不止于鏡頭前,學會在沉默期積蓄力量,才是更長久的生存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