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多哈世乒賽首輪,中國男乒選手薛飛以2-4遭日本選手篠塚大登逆轉,成為國乒自1953年參加三大賽以來首位男單“一輪游”選手,這場失利不僅將薛飛推上風口浪尖,更讓圍繞國乒選拔機制的爭議再度沸騰,與此同時,主教練王皓賽前“寧可站著輸”的動員言論,因被解讀為“未戰先怯”而引發軒然大波,然而,若深入剖析事件背后,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球員的臨場發揮,而在于選拔機制的設計邏輯與執行透明度
薛飛的出局并非偶然,作為國乒隊內唯一的直板選手,他雖在隊內選拔賽中接連戰勝林高遠、向鵬等選手獲得參賽資格,但其外戰成績始終飽受詬病,過去兩年外戰勝率僅為62%,而落選的向鵬同期外戰勝率高達81%,且2025年已斬獲WTT多哈站男雙冠軍、仁川冠軍賽男單冠軍等多項榮譽,并且薛飛已經26歲了,而向鵬才22歲,這一反差暴露出選拔機制的關鍵矛盾:過度依賴隊內競爭,卻忽視國際賽場的實戰表現
根據國乒公布的規則,世乒賽單打資格由奧運冠軍直通、世界排名優先、重點賽事成績掛鉤及教練組統籌補錄四部分構成,薛飛通過隊內兩次淘汰賽突圍,而向鵬盡管國際排名更高(第12位對第37位),卻因選拔賽次輪失利無緣名額,這種“內戰定生死”的模式,雖強化了內部競爭,卻可能導致“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球員獲得機會,而真正具備外戰能力的選手被擋在門外,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隊內選拔大范圍是正確的,但細節還需多方優化
王皓賽前坦言“這是近二十年來最困難的一次世乒賽”,并呼吁隊員“放手去搏,寧可站著輸,也絕不能躺著輸、或被嚇死,我們一定要拼出去”,這番言論本意為年輕球員減壓,卻因“提前預設失敗”的語境引發球迷不滿,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王皓的焦慮折射出選拔機制與戰略目標的脫節,尤其是國乒正處于新老交替的關鍵期,馬龍、樊振東等核心缺席,王楚欽、林詩棟等新生代被迫挑大梁,但他們的國際大賽經驗與心理穩定性尚未經充分錘煉
那么在我看來,國乒選拔機制的設計初衷是平衡老將經驗與新人培養,但其具體執行中的三大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首先是內戰成績權重過高,外戰表現遭忽視,薛飛的案例凸顯了隊內選拔賽的局限性,這類比賽往往聚焦技術細節與短期狀態,卻難以模擬國際賽場的壓力與對手多樣性,向鵬在2025年外戰中連續擊敗張本智和、李尚洙等強敵,其“外戰穩定性”本應成為重要參考,卻因一次隊內失利徹底失去機會;另外就是奧運戰略與短期成績的取舍矛盾,隨著2028年奧運會增設雙打、混團等項目,國乒已開始將資源向雙打傾斜,向鵬/徐瑛彬組合的崛起正是這一戰略的產物,兩人在雙打中的默契與成績(多哈、太原兩站冠軍)甚至被視為奧運奪金希望,然而,單打選拔機制未能與雙打戰略形成聯動,導致向鵬的雙打貢獻未被納入單打資格評估體系,資源分配出現割裂
那么要化解爭議,國乒可以嘗試引入“內外戰綜合積分制”,例如將國際賽事成績納入選拔積分,與隊內比賽按比例加權,避免“內戰王”擠占名額,例如,國際比賽冠軍可獲得更高權重,確保外戰能力突出的球員獲得機會;薛飛的失利與王皓的爭議言論,本質上是國乒轉型陣痛的縮影,當“唯排名論”與“內戰定資格”的機制無法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時,改革已成必然,唯有建立更科學、透明的選拔體系,才能讓球員的拼搏有的放矢,讓主教練的動員不再被曲解為“怯戰”,最終實現“站著贏”而非“站著輸”的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