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巴勒斯坦人稱作“父親”,也被很多西方人視為“惡夢”。阿拉法特,這個名字曾是中東所有戰火與外交間諜傳聞中最常被提起的存在。他的一生,寫滿了戰斗、談判、逃亡、謀劃、轉變、死亡,甚至連死后的世界,都還在圍繞他爭論不休。
從耶路撒冷少年到“游擊英雄”
阿拉法特出生在1929年,地點是開羅,這片土地,從來都不屬于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民族,誰想控制它,都得付出代價。
小時候的阿拉法特很早就接觸政治。那個年代的巴勒斯坦人,被英國人統治,又眼睜睜看著猶太人源源不斷涌入家園。這種“被動失土”的無力感,注定讓一個有野心的年輕人,不甘平凡。
1948年,以色列建國。也是在這一年,阿拉法特剛成年,立刻就參加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他打過仗,輸了;逃到了埃及,靠著開羅大學學了工程,卻沒做一日工程師。他更關注的是組織、動員、聯合一切可以反對以色列的力量。
“巴勒斯坦不是國土,這是我們被偷走的家。”這是阿拉法特曾在一次地下會議上說的。
到1969年,他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主席,真正擁有了話語權。也從那時開始,他的名字,成了以色列國內最常被情報部門提到的詞匯。
阿拉法特想要的是土地、主權和尊嚴,而以色列想要的是安全、邊界和存續。
現實是,兩者永遠無法兼得。于是,沖突成為常態。
上世紀70年代,阿拉法特背后的一些激進組織開始用極端方式“引起世界關注”。最著名的一次,莫過于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劫持事件——黑色九月組織綁架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最后全部遇難。這起事件直接改變了全球反恐格局,也讓巴解組織從“民族獨立斗士”變成了“恐怖嫌疑”。
外界批評阿拉法特是幕后黑手,他否認。但作為PLO的領導人,他難辭其咎。他的支持者說那是“對不公正的反抗”,反對者說那是“無差別恐怖主義”。這就是阿拉法特人生的矛盾:他在不同人眼中,有完全不同的樣貌。
他也不是沒付出代價。摩薩德想殺他超過50次,傳聞從爆破、下毒、空襲,到精確狙擊。1985年突襲突尼斯失敗時,有人說阿拉法特本來在營地,是因為臨時換了會議時間,才躲過一劫。
還有一次,他右眼跳個不停,自己覺得不對勁,檢查車底,真的發現了導引裝置。沒人知道是真是假,但他的確是個“死不了”的人,媒體稱他是“中東不死鳥”。
阿拉法特并非一成不變。他也有“轉向”的一天。
1993年,奧斯陸協議出爐。在這個協議上,阿拉法特簽下自己的名字——承認以色列存在的合法性,宣布巴解組織將放棄恐怖主義手段,選擇“和平建國”。
這對他來說,是一場豪賭,也是一次轉型。
世界看到了這個變化。1994年,他和以色列總理拉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那一幕的照片曾被全世界媒體熱傳:兩個曾互相暗殺的人,握手言和。
但和平沒能持久。以色列的極右翼不接受這個協議,拉賓被刺殺。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等組織也視阿拉法特為“叛徒”,內部開始分裂。西方覺得他不夠堅定,巴勒斯坦人覺得他太妥協。
其實,他只是想嘗試用另一種方式,給人民爭取到點什么。
晚年被孤立,病死異國他鄉
進入21世紀,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的權力地位開始被邊緣化。以色列人將他軟禁在拉馬拉總統府的廢墟中,限制出行,斷絕與外界接觸。外界媒體只能遠遠看到那扇窗戶后昏暗的燈光,還亮著。
2004年10月,他病倒了,情況迅速惡化。法國出面提供治療資源,他被緊急送往巴黎。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
死因是個謎。醫院沒有明確解釋死因,也沒有公開驗尸報告。他的妻子蘇哈當時不同意尸檢,理由至今仍有爭議。
八年后,2012年,他生前的衣物被拿去瑞士檢測,發現含有致命放射性物質“釙-210”——這是一種典型的放射性毒物,常用于高級特工暗殺。
也正是這種元素,殺死了俄羅斯前間諜利特維年科。
雖然這份檢測報告不能直接證明他是被毒殺的,但也讓阿拉法特的死因,永遠成為中東政治的未解之謎。
阿拉法特去世后,巴勒斯坦再沒出現像他這樣有凝聚力的人物。
哈馬斯和法塔赫爭權,內斗不斷。對以色列的抵抗,更多依賴于偶爾的火箭彈和暴力襲擊,組織化程度和影響力大不如前。
“鐵穹”防御系統能攔下絕大多數火箭彈,但以色列的報復性打擊,往往會讓平民成千上萬地死傷。
外界開始對巴勒斯坦失去耐心,阿拉伯世界的注意力也被伊朗、敘利亞等地吸引走了。今天的巴勒斯坦,似乎只是偶爾出現在新聞標題中,而不是中東問題的中心。
阿拉法特曾試圖整合這些混亂的力量,他沒成功。可他曾是唯一一個讓巴勒斯坦人有統一象征的人。
阿拉法特死后,據公開資料顯示,他個人留下的遺產高達數十億美元。這個數字,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有人質疑這筆錢的來源,也有人覺得他把屬于國家的錢轉為個人財產。但他生前極度低調,也從不公開炫富。
錢去哪了?誰繼承了?沒人能說清。人死了,錢的事也成了陰影。
他的功過,后人怎么評說?
在西方人的認知中,阿拉法特曾是一個不擇手段的對手。他的組織制造了無數襲擊,令人恐懼。但在巴勒斯坦人心中,他是民族獨立的圖騰,是那個愿意在聯合國高舉卡拉什尼科夫步槍的人。
他既曾是“恐怖分子”,又曾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用一生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在被分裂的中東土地上,巴勒斯坦人要怎么才能擁有尊嚴地活著?
有人說他一手毀掉了和平,也有人說他是唯一認真嘗試和平的人。
歷史不會給予一個人完美評價,但總有人需要在歷史中扮演“沖撞體制”的角色。阿拉法特就是那個人。
他極端過,妥協過,犯錯過,也付出過。他死了,巴勒斯坦卻再無領導者能像他一樣——一手拿槍,一手談判。
“如果我失敗了,人民會原諒我;如果我成功了,人民會歌頌我。”阿拉法特曾說過這句話。
他到底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
《巴以沖突簡史》,BBC中文網
《阿拉法特傳》,西蒙·亨德森,20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