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我國尚處于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但是誰能想到,不可一世的英國人,竟然向我國求助,最終一支跨越國境支援英國的遠征軍出發了。
當時為什么強大的英國會找我國求助,我國又為什么會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派出遠征軍呢?
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
1840年,中英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這場戰爭堪稱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事實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以鴉片戰爭為標志的,經過這場戰爭,我國進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以后,列強環伺,不斷在中國攫取各種權利。
其實,該說不說,鴉片戰爭的主角正是中國和英國,在1840年的時候,腐朽的晚清政府根本就不是英國人的對手,在對方船堅利炮的打擊下,清軍完全處于下風。
但是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是,100年后,也就是1942年,這個曾經在100年前把古老中國打的披頭散發的國家,竟然向中國發出了請求援助的信號。
要知道,抗戰爆發之后,我國領土淪陷大半,尤其是東部地區陷入日本人之手后,情勢危急。
因為當時不但是我國的領土被日軍侵占,更關鍵的是,隨著東部沿海地區淪陷,我國已經喪失了通過海路與外界聯系的機會。
為了能夠獲得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國民政府不得不穿越險峻的高山,修筑滇緬公路,以此來與外界保持聯系。
所以在當時,云南就成了我國與外界聯系的橋頭堡,包括滇緬公路,滇越鐵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等,都是以云南為中心的 。
毫無疑問,滇緬公路因為運輸量最大,溝通效率最高,成為了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為了拔除這根刺,日本開始入侵緬甸,就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占領緬甸,徹底切斷我國與外界的聯系。
當時,緬甸可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大致上也只有五六萬的兵力。
畢竟在二戰的時候,英國本土的狀況也相當艱難,所以根本就分兵乏力,因此當日軍大舉進攻緬甸的時候,英國人根本就抵擋不住。
1942年初,緬甸形勢急轉直下,1月份的時候,日軍還僅僅只是在緬甸東部活動,但是到了3月初,緬甸首都仰光就淪陷了;
到了四月,緬甸另一座大城市曼德勒也已經岌岌可危,如果曼德勒失守,那么滇緬公路就會被徹底切斷了。
如若這樣,不但我國的形勢會變得更加嚴峻,對于英國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更大,因為一旦曼德勒失守,緬甸就會徹底脫離英國的掌控。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英國人不得已,只能向我國求援。
希望我國能夠派出軍隊入緬作戰,英國人的請求一出,中英兩國可謂一拍即合,因此,國民政府決定派出以杜聿明為總指揮的遠征軍入緬作戰。
離開本土支援他國,這件事還是鴉片戰爭之后的第一次,在當時可是相當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
遠征軍
從1942年開始,我國曾經兩次派兵遠征緬甸。
然而,兩次入緬作戰,結局卻大不相同。
1942年年初,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時候,因為戰略失當,我軍一共派出了11萬人遠征,結果僅有4萬余人返回。
雖然這一次遠征,的確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軍快速占領緬甸,但實際上,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日軍既實現了切斷滇緬公路,切斷我國與外界聯系的目的;
同時又達到了借助緬甸這個跳板威脅印度,甚至是進攻印度的目的。
要知道,印度也是英國的殖民地,如果印度也被日軍占領,那么整個亞洲都幾乎限于日本之手,到時候局面只會更加艱難。
因此,在第一次遠征大敗的情況下,國民政府還是果斷的組織了第二次遠征。
當時國軍的一部分部隊在撤退的時候,已經無法順利回國,只能撤退到印度再做部署,而再第二次遠征開始之后,敗退印度的國軍與從云南出發新增派的部隊,從東西兩路向緬甸反攻。
事實上,在第二次遠征開始的時候,情勢的危急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當時,日軍不但幾乎完全占領緬甸,甚至還從中緬邊境入侵云南。
要不是我軍及時炸毀怒江上的惠通橋,甚至連昆明都有可能淪陷。
兩次遠征的過程中,我軍投入兵力總共突破40萬人,傷亡人數更是高達10萬人以上,堪稱慘勝。
但如若不是國民政府果斷的派出遠征軍,那么以當時英國在東南亞和南壓地區派駐的防務力量,恐怕整個東南亞和南亞,都會淪入日本的殖民地。
如果真的是走到這個結局,那么我國的抗日形勢無疑就更加困難了。
滯留緬甸的老兵
不得不說,緬甸遠征軍是我國在二戰期間最為慘烈的一支,這不僅僅是因為我軍的傷亡非常慘重。
更重要的是,我軍在參與兩次遠征之后,有很多士兵再也沒有回國的機會,永遠的滯留在了緬甸。
那為什么會有人滯留在緬甸,沒辦法回國呢?
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正因為遠征緬甸的危險系數極高,戰斗的狀況異常慘烈。
因此,很多士兵在受傷或者與大部隊走失的情況下,就被滯留在當地,以至于根本就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系。
比如就有這樣一位老兵,他名叫王之平,就是曾經遠征軍的老兵。
當時,因為日軍已經切斷了滇緬公路,王之平和戰友無法通過陸路到達緬甸,只能乘坐飛機前往。
可誰知道,他們起飛沒多久之后,就得到了日軍開始襲擊印度的消息。
這可不得了,如果印度都已經遭到了日軍的打擊,那不是意味著緬甸全境都已經淪陷?
現在飛機可是正準備飛往緬甸,到時候一落地,豈不是就要落在日本人的手里。
因此,一飛機三十多人無一例外,個個都愁容滿面。
果不其然,當飛機落地的時候,意外發生了,30多名遠征軍,竟然一下子跑了一群,僅僅只剩下六七個人還留在機場,繼續執行任務。
此后,王之平主要的任務就是運送物資。
然而在緬甸作戰的條件,可是比國內還要艱苦的多。
畢竟,在國內,雖然戰況激烈,但好歹能盼上補給,但在緬甸,因為日軍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想要獲得足夠的補給,那是相當不容易的。
好在王之平謹慎小心,再加上對勝利的渴望,讓他一路挨到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就可以隨大部隊回到回國了,但誰知道,在這個時候,緬甸的情況可不止是戰爭,還伴隨著恐怖的通貨膨脹。
王之平辛辛苦苦積攢的路費,一夜之間就變成廢紙,王之平就此不得不留在了緬甸。
而這一待,竟然就是整整六十年。
等到王之平再度回到家鄉的時候,已經是2009年,此時,王之平早已經年逾90。
當他回到老家河南的時候的,老人不由得非常動情,畢竟,這趟歸家之旅,他等了超過半個世紀。
老人回到老家的時候,更是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他抓起故鄉的一抔黃土,竟然直接咽了下去。
這一舉動,在平??磥?,無疑是腦子不正常,可發生在王之平的身上,卻令人動容,畢竟,這口黃土那可是老人的家鄉,也是很多人至死未曾回到的故鄉。
家中的親人,也再難重逢。
而兩次遠征,到底有多少人再也沒能回家,甚至長眠于緬甸,又有誰能知道呢?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