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4日,周總理接受《大公報》記者采訪時,說過一句特別實在的話:
“中國人口多,任何時候要算兩個賬,一個是把生產增加的數字除以6.5億,數字就不多了;一個是把每一個人多吃的數字乘以6.5億,數字就不小了。”
這句話說透了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問題——人口。
幾十年來,人口變化讓人心驚。新生兒數量從2017年的1931萬斷崖式跌到2022年956萬,生育率更是從1.3%跳水到-0.06%。難怪聯合國發出預警:中國人口快速萎縮將成全球性挑戰。這個重大難題,我們該如何看待?
01、百年人口政策演變
講到計劃生育,其實百年前老美就埋下了。早在20世紀初,美國護士瑪格麗特·桑格目睹母親18次懷孕早逝后,1921年創立了全球首個生育控制組織——生育聯盟成立,這種理念開始傳遍世界。
當時西方正流行"優生學",甚至權威科學雜志都刊文鼓吹精英多生、窮人少生。如今某些國際勢力仍通過糧價操控、文化滲透影響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
而新中國這邊呢?1960年由留美學者馬寅初提出"控制數量、提升質量"理論,當時這一理論可以說超前。但其中一些看法也為后來埋下了一定隱患,客觀制造了許多問題。
雖然如今計劃生育已退出歷史舞臺,但人口紅利的得失仍值得深思。
02、人口是把雙刃劍
人口首先是天賜資源:國防需要兵源,經濟依賴市場,文化傳承更離不開人。
尤其是工業革命后,人口大國更容易涌現科學家和技術人才。比如美國靠嬰兒潮奠定霸權,日本因老齡化被德國反超,都是鮮活例證,根源都在人口問題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口多自然是好事。
但人口也可能成為負擔:改革開放前,城市就業壓力催生"上山下鄉",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暫時解決了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
到了80年代,面對美蘇壓力,1982年正式將計劃生育定為國策。這才有了后來的獨生子女一代,這在世界上也頗為少見。
03、破解老齡化困局
我國正面臨雙重壓力:2020年生育率跌破1.3警戒線,老年人口突破2.8億。都知道,一個全是老人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和未來的,當年日本"銀發社會"的教訓就在眼前,所以這些年,我們正在多管齊下破局:
①整治天價彩禮降低結婚成本
②加強宣傳教育,為廣大青年樹立正確婚戀觀、生育觀
③ "雙減"政策減輕教育壓力
另外,未來還將完善托育服務和就業保障、以及人口流動等方面發力。
總之,這場人口保衛戰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畢竟,沒有足夠的新生力量,民族復興就是空中樓閣。
破解人口困局,不僅關系每個家庭的未來,更決定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