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黃楊鈿甜因佩戴一對價值230萬元的奢侈品耳環引發輿論風暴,從“星二代炫富”到“公務員家庭資產疑云”,事件層層發酵,折射出公眾對權力監督、財富透明度的集體焦慮。
在這場輿論漩渦中,既需警惕以“正義”之名行網絡暴力之實,更需堅持“疑點利益歸于被告”的法治原則,既要避免冤枉無辜者,也要徹查可能存在的權力尋租與違法亂紀行為。
公眾的追問并非“仇富”,而是對“權力影子財富”的天然警惕。公職人員及其家屬的財產來源,本應接受更嚴格的監督。
黃楊鈿甜事件的核心爭議,在于其家庭財富積累與父親楊偉的公務員履歷是否存在關聯。即便耳環為仿品,黃楊鈿甜童年豪宅、奢侈品消費記錄仍引發質疑。其父楊偉2017年辭職前月薪僅數千元,母親收入未公開,家庭資產如何支撐高消費?若為經商所得,其商業版圖涉及影視、生物科技、移民咨詢等領域,是否存在利用公務員資源“鋪路”的嫌疑?
楊偉于2017年辭去雅安市經合外事局公務員職務,恰逢女兒演藝事業起步期。盡管官方稱其辭職后經商合法,但網友發現其名下公司股權在事件曝光后緊急變更,被質疑“切割風險”。此類操作是否符合正常商業邏輯?
楊偉曾參與雅安地震災后重建項目,其妻弟公司業務涉及移民咨詢,網友擔憂是否存在“權力變現”鏈條。盡管楊偉否認公司業務與賑災相關,但賑災資金監管漏洞曾引發多起貪腐案件,此類背景需從嚴核查。
網友深挖黃楊鈿甜家庭背景、公司股權變更等細節,雖有助于真相浮現,但部分猜測(如“超生二胎”“走私發國難財”)缺乏實證,已涉嫌侵犯名譽權。輿論監督需以事實為依據,而非情緒宣泄。
楊偉辭職已逾八年,但其經商行為是否與原職務存在利益關聯,現行《公務員法》缺乏有效追溯條款。建議建立“離職人員從業備案+定期審查”制度,防止“洗白”灰色資產。
楊偉妻子、弟弟的商業活動涉及移民、生物科技等敏感領域,但公職人員家屬的經商申報多流于形式。可借鑒香港“利益沖突申報”制度,強制公職人員家屬公開主要商業關系。
黃楊鈿甜事件已超越娛樂八卦,成為檢驗社會法治成色的試金石。公眾期待的調查結論不應止于“耳環真假”,而需回答三個核心問題:家庭巨額財富是否合法?權力是否被用于商業變現?現行制度能否防范類似爭議?
“不冤枉一個無辜者”要求司法調查遵循證據鏈,“不放過一個違法者”則需要制度堵住監管漏洞。唯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財富經得起公眾審視,才能平息輿論爭議,守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真相或許會遲到,但絕不能缺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