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天,周總理邀請起義將領鄭洞國來家中做客。
面對這些昔日的老師,鄭洞國心中是說不出的愧疚。當總理問起他將來有什么想法時,他也如實告知:“我打算回家種地去。”
結果,周總理聽了這話后卻十分驚訝:“你是起義將領,是有大本領的人,怎么能去種地呢,這不是屈才了嗎?”
聽了總理的話,鄭洞國感動不已,他沒想到,中央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還打算重用他。不久后,在毛主席和總理的支持下,他走上了新的崗位……
少年卻有鴻鵠之志
鄭洞國出生在湖南石門的一個富戶家庭中,家中有幾十畝良田,房屋也有十余間,生活十分富足。
從小養尊處優的他,身上并未有平常富家子弟身上的惡習,相反,他十分同情廣大底層人民,并對壓迫階級懷有強烈的厭惡之心。
他小時候在學堂讀書時便經常幫助出身窮苦的同學。
見他們的衣服上打滿了補丁,他便會將自己的舊衣服送給他們。得知有同學無力承擔學費而輟學時,還會央求父親替人家交學費。
鄭洞國不僅善良,頭腦也很聰明,每次期末考總是拿第一。
然而,隨著時局動蕩,國家內亂不斷,鄭家開始逐漸沒落,鄭洞國也嘗到了餓肚子的滋味。
經歷了巨大變動的他,深刻了解到了舊社會的腐朽不堪。他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有一番作為,改變國家現狀。
雖然生活拮據,但他還是沒有放棄學業。后來他便憑借著出色的成績,考上了當地有名的中學。
在學習期間,五四運動爆發了。從小愛國的鄭洞國便和同學們拉起橫幅,走到街上抗議,進行反帝愛國運動。
但在看到政府不僅不聽取民意,反而大肆抓捕無辜的學生與工人后,鄭洞國大失所望。
由此,他萌生了棄筆從戎,從軍報國的想法。
1924年,正在長沙讀書的他,忽然聽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軍校的消息。
鄭洞國欽佩孫先生已久,得知這個消息后當即放下學業,馬不停蹄地趕到廣州,打算報考軍校。
但無獨有偶,他來到學校門口后才知道,報名時間已經截止了。
就當他急得團團轉的時候,一名名叫“黃鰲”的同鄉伸出了援手。原來對方一開始擔心自己考不上,所以報了兩次名。
結果他一次就考中了,另外一個名額也用不上了。黃鰲建議他用自己的名字報考。
就這樣,在對方的幫助下,鄭洞國順利參加了考試。所幸,他準備充分,天資聰穎,也是一考便中。
但不湊巧的是,兩個“黃鰲”都被編在了第二隊。每次教官一點名,都有兩個黃鰲喊到。
這件事在別人看來非常有趣,但鄭洞國卻覺得非常羞愧。
于是他便主動找到了長官,說明了此事,并表示愿意退出軍校。
不過校方得知此事后并未追究他的過錯,而是表示了理解,并直接將他的名字改了過來。
鄭洞國非常感動。此后他便更加賣力地學習和訓練,每次考試都能贏得頭籌。
由于表現出色,他很快就得到了長官的賞識,并開始受到重用。
戰場上的猛將
北伐戰爭開始后,他被任命為營長,奉命攻打永定。當時他的部隊擔任主攻,戰斗剛一打響,他便帶頭發起沖鋒。
在他的指揮下,戰士們靈活躲避敵人的進攻,并精準痛擊敵人薄弱點。僅激戰半日,鄭部便攻破城池,將敵人打得落荒而逃。
后來在梅州地區,鄭洞國再次以同樣的方式重創了孫傳芳的另一部分主力,并繳獲槍支千余支。
由于屢立戰功,戰斗結束后他便直接被提拔為了團長,而此時他只有24歲。
此后他繼續率部英勇作戰,接連攻克了漳州、福州等地,讓敵軍聞風喪膽。
然而,就在他再接再厲,打算將革命進行到底時,老蔣卻突然發動了政變,大革命正式宣告失敗。
鄭洞國不愿打內戰,但又不想離開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國民黨。于是在之后的幾年里,他便過上了一段煎熬的日子。
到了1933年,日軍在侵占東三省后,繼而又向長城各口進攻。
面對家國危亡,鄭洞國心急如焚,極力向長官請戰。他的請求得到了其他戰友的支持。迫于壓力,上級不得不將他們派上戰場,對日軍進行反擊。
4月,中日雙方軍隊在南天門一線進行了八晝夜激戰,鄭洞國率領17軍2師4旅作為先頭部隊與敵人進行了堅決地抗爭。
打到最后時,將士們彈藥用盡,糧食稀缺,只能忍饑挨餓。
后來好不容易等到援軍趕到,鄭洞國在撤退的中途卻又聽說接防的83師陣地被日軍突破,部隊傷亡慘重的消息。
鄭洞國萬分焦急,當即又帶著部隊趕了回去,向日軍發起反攻。
可此時,我方陣地大部分都落在了日軍手中,敵人蜂擁朝著我軍撲來。
在一次次反攻失利后,鄭洞國下了必死的決心,他當即脫掉外套,提起鋼槍就親自上了陣。
士兵們見狀士氣大振,紛紛緊隨其后。這一次,在眾人的浴血奮戰下,敵軍總算是被打退了。
然而,由于戰線太長,援軍又不充足,長城抗戰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
鄭洞國大失所望,當他得知國民政府還在一心一意打內戰時,內心的憤懣更是油然而生。
好在,沒多久,“西安事變”便爆發了,老蔣在一眾愛國將領的勸說下,最終同意了與紅軍聯合抗日。
至此,鄭洞國便走上了抗戰的道路。此后他參加了保定、徐州以及臺兒莊戰役。
期間,鄭將軍次次親臨前線參加戰斗,時常帶兵沖鋒。但有趣的是,打了這么多場惡戰,將軍竟然從未負過一次傷。
甚至在臺兒莊外圍戰斗時,敵人的炮火在他腳邊炸開,彈片都已經劃破他左胸的衣服,卻還是被口袋里的銀元擋下了。
自此之后,鄭洞國便被人稱為“福將”。不過對于他來說,他真正的福氣還是在遼沈戰役中。
棄暗投明
當時國民黨已經被東野分割包圍在長春、沈陽以及錦州等幾個互不相連的地區。
鄭洞國曾向老蔣和衛立煌建議,主動放棄長春,集中兵力在錦州,這樣進可攻退可守。
但老蔣卻并未采納他的意見,認為會造成不利的國際影響。隨后他便派鄭洞國去長春固守,減輕沈陽、錦州的軍事壓力。
豈料,我軍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錦州,目的就是為了“關門打狗”,防止東北的國軍逃向華北。
老蔣這一步無疑是自尋死路,隨后鄭洞國只能被我軍圍困在長春,眼睜睜看著錦州被解放。
后來國民黨大軍見大勢已去,紛紛進行了起義。鄭洞國底下的戰士們也不愿意再為老蔣賣命,順勢提出了起義,長春也獲得了解放。
鄭洞國雖然有些遺憾,但他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氣。后來,在我黨的關照下,他也一直過著平靜的日子。
期間,我軍多次邀請他出來工作,但均被他以不愿與故舊兵戎相見為理由拒絕。
周總理知道他心有顧慮,于是便在1950年將他邀請到了家中,想親自勸一勸他。
在問到他未來的打算時,鄭洞國嘆口氣說:“老了,我打算回鄉種地。”
結果周總理聽后卻非常驚訝,他馬上勸道:“你是起義將領,對國家有功,有大本事,怎么能回鄉種地呢,這不是浪費人才嗎?”
聽著總理真誠的話語,鄭洞國先是驚訝又是感動,他沒想到我黨竟然會如此信任他,還愿意重用他。
之后他便擔任起了水利部參事一職,繼續奮斗在了建設一線。
后來毛主席還特意接見了他,并親自為他點煙,這讓他激動萬分。想他當初在國民黨,長官都是以一副上位者的姿態俯視他,更別提老蔣了。
他從來沒遇到過像毛主席這樣親切的領導,這也讓他更堅定了追隨我黨一生的決心。
此后他便又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繼續參與到了國家發展的事業中,為人民奉獻了終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