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軍突然從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基地撤回6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轉而部署老舊的B-52,直接原因是美軍對胡塞武裝空襲的戰術調整;但這不是美國這段時間,在中東無疑的動作,特朗普同期訪問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并且宣布解除對敘利亞制裁;這一系列行為表明,美國試圖以“止損”換“重構”的方式,重塑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其影響遠超軍事層面。
B-2轟炸機從進駐到撤離,只有短短一個月,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本質上是美軍“高成本低收益”軍事模式的破產。作為單價24億美元的“空中幽靈”,B-2的部署本是為了對胡塞武裝實施精準斬首打擊,但30天內耗資數十億美元卻收效甚微:胡塞武裝不僅未被削弱,反而擊落了7架MQ-9無人機、迫使美軍暴露出偵察體系的漏洞,進而威脅到F-35戰機的安全。
美軍選擇撤退,與其說是對胡塞武裝的“認輸”,不如說是對“三線作戰”(俄烏、中東、印太)資源分配的現實妥協。B-2的維護成本高達每小時13.5萬美元,而B-52僅需2.3萬美元,這種“降級”暴露了美國在維持全球軍事存在時的財政捉襟見肘。美軍意識到:在中東投入過多資源,將影響其印太戰略布局。迭戈加西亞基地從“進攻前沿”降級為“威懾據點”,正是這一戰略收縮的縮影。
與B-2撤離同步,特朗普的中東訪問釋放了更耐人尋味的信號。解除敘利亞制裁與沙特萬億美元投資兩大動作,標志著美國中東政策從“安全主導”轉向“經濟優先”。
美國結束對敘利亞長達46年的制裁,表面上是為敘利亞重建鋪路,實則是拉攏敘利亞新政權、孤立伊朗的戰略調整。敘利亞新總統艾哈邁德·沙拉與特朗普的會晤,是美敘關系25年來的破冰之舉。此舉不僅削弱了伊朗“什葉之弧”的影響力,還可能推動敘利亞加入《亞伯拉罕協議》,加速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然而,這一政策遭到以色列強烈反對,內塔尼亞胡政府擔憂美國將敘利亞納入盟友體系會損害以方安全利益。
但這一次,特朗普似乎并不在乎以色列的想法。本次中東之行,特朗普刻意避開了以色列,與2017年首訪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冷落”背后,是以色列戰略價值的相對下降。美國與胡塞武裝達成的停火協議默許后者繼續攻擊以色列,將“承認以色列”與沙特核技術談判脫鉤,均顯示美國不愿再為以色列“無條件買單”。沙特、阿聯酋等海外國家的巨額投資成為特朗普更看重的籌碼,而以色列則因缺乏經濟吸引力淪為“次要盟友”。
美國的這次調整,將會促成中東地區格局的三重轉變:首先,伊朗-胡塞影響力將會顯著提升。美軍撤離后,胡塞武裝憑借伊朗提供的武器裝備,將會繼續威脅以色列的安全;若美國持續減少軍事存在,胡塞可能進一步擴大對紅海航運的封鎖,甚至與伊朗聯手挑戰沙特主導的海灣秩序。
其次,沙特、阿聯酋、卡塔爾通過投資美國換取安全承諾,同時推動敘利亞重返阿拉伯國家聯盟,試圖構建排除伊朗的地區聯盟。這種“經濟換安全”模式若成功,可能削弱傳統軍事同盟的效力,使中東權力結構更趨復雜。簡單來說,特朗普是來刮地皮的,后面的事,他一概不管!
最后,俄羅斯可能借機填補美國撤離后的安全真空;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參與敘利亞重建,擴大經濟影響力;中東正從“美國單極主導”轉向“美俄中歐多方競合”的戰國時代,可以說,這是特朗普將天賜良機拱手送到中國和俄羅斯面前;他只要眼前利益,只在乎能不能彰顯“贏”學,至于美國的霸權,只要不能換成真金白銀的,統統棄之如敝履。
美國中東政策從“直接干預”轉向“離岸平衡”,短期內可能帶來局勢緩和,但長期看,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將加劇地區內外的博弈。伊朗的擴張、阿拉伯國家的分化、以色列的孤立、大國的介入,都可能使中東陷入新一輪“無序競爭”,但一個沒有美國的中東,肯定會比以前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