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面向校內外師生舉辦第十七屆歷史文化節校園開放日活動。從考古專家講座、主題畫展參觀到趣味活動體驗,活動吸引了百余名南開師生以及天津市新華中學、天津市第七中學、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學、天津南開學校鵬飛學校的師生代表共同參與,在南開園感受歷史和文化的魅力。
此次歷史文化節的主題講座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國文開展了題目為“考‘骨’——科技考古破譯骨骼密碼”的講座。張國文結合前沿科技手段,解析骨骼遺存所揭示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歷史變遷,帶領聽眾以全新視角觸摸文明脈絡,引導聽眾在思想交流中實現歷史文化的智慧碰撞。
師生們還走進文博考古實驗教學中心沉浸式體驗拓片制作,深入感知考古與文博專業的實踐內涵。實驗室師生現場講解設備功能與科研項目,帶領各位歷史文化愛好者從理論邁向實踐,在親手觸摸歷史遺存的過程中,深化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解。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教師王音表示:“拓片制作技藝本身屬于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內容;拓片制作的過程,則是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傳承。此次拓片制作只是一次小小的體驗,希望同學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要更好地理解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只要‘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需‘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一樓大廳,一場由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2021級本科生何睿婷自主策劃的“承古啟新”學生繪畫作品展覽吸引眾人參觀。畫展共匯集30余件由史院學子創作的藝術作品,從中國史、世界史、文博專業的課程獲知史料、汲取靈感,在“大創”項目、模擬考古實踐中積累經驗、探索發散,通過臨摹文物和二次創作,把課堂知識、實踐經歷融匯成新時代的學科表達,將歷史與藝術的“雙向奔赴”生動形象地呈現于師生面前。
與此同時,“初夏市集”火熱開啟,吸引眾多師生駐足。活動以創意形式將歷史元素融入現代生活,既有“流霞入扇”的雅致,亦有“投壺競技”的熱鬧,在輕松互動中拉近學子與傳統文化的距離。穿梭市集中,不僅可感受濃郁的歷史學科魅力,更從深層次激發了參與者的歷史文化傳承意識。
“說出你的學問”朋輩分享會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21級本科生黃思竹、何睿婷圍繞學習方法、學業規劃、時間管理等主題,向同學們分享成長智慧與實踐心得。
來自天津市新華中學的林奕菲同學說:“聽講座、參觀實驗室、體驗拓片制作,還能穿梭于熱鬧的夏日集市,這樣的校園開放日既有趣又有收獲,讓我對歷史學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拓寬了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