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所有兒童都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叛逆。
這一點經常是在2歲前就開始了3.5~4歲的時候達到頂峰,6歲時有所下降---《孩子的世界》
前面三篇文章,我們從腦科學、認知發展和心理需求三個角度剖析了孩子為什么會要叛逆。
接下來要落地一些實操,既能滿足孩子叛逆的發展需求,又能減少叛逆給我們造成的內傷。
我是不贊成用總是用打和體罰來管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因為這種圖省事的做法一定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比如,孩子會模仿父母在學校打人、罵人、攻擊性變強,父母隔三岔五被老師約談,被其他家長告狀。
但我也理解父母特別想動手打孩子的沖動,棍棒教育的潛意識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除了打孩子之外,還有很多種管用的教育方法。
01
預判孩子行為
提前規避沖突
有的沖突完全是父母主動制造出來的,真不怪孩子。
我老公有一次在我哄睡兒子的時候,推開臥室門說:墨墨,你猜爸爸給你買了個啥?
這下好了,原本已經快睡著的兒子一個激靈從床上彈坐起來,跳下床去客廳看到了禮物--樂高。
接下來的事情,當媽的應該都能猜到:我兒子要拼樂高了。
這個樂高沒一個小時是拼不完的,我老公又勸兒子明天再拼。
我兒子瞬間炸毛了,抱著樂高開始大喊大叫:我就要現在拼!我不睡覺!
本來要睡覺的時間,變成了激烈的父子對抗,睡覺的時間也因此推遲了一個小時。
其實這個沖突完全可以不發生,類似這種可以提前規避的沖突有很多,比如:
你不想讓孩子在吃飯前吃零食,那就提前把孩子視線范圍內的零食放起來,等吃完飯再拿出來給孩子。
你不想讓孩子一直看動畫片,恰好孩子還會自己開電視,那就把遙控器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和孩子約定好看電視的時間,時間到了再拿出遙控器,看完了立刻收回。
你想讓孩子早早睡覺,那就不要在睡前給他拿出新玩具、玩激烈的游戲、讓他過于興奮。
我們要善于預判孩子的行為,然后問自己:
孩子一會兒可能會怎么做?
如果這么做了,我能應對嗎?
如果我覺自己搞不定,那就提前規避了,免得起沖突。
02
多讓孩子主動選擇
少讓孩子被動服從
有的沖突能提前規避,有的則不行。
比如,早上著急上幼兒園,你給孩子拿了一套藍色的衣服,但孩子卻要穿紅色的,但紅色的衣服恰好洗了沒干。
你做了米飯,他要吃面條,你做了面條,他又要吃米飯。
類似這種和選擇有關的沖突,會讓我們惱火,因為孩子總是和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
緊接著就和孩子陷入“誰聽誰的”拉鋸戰里,嚴重消耗我們的耐心。
表面上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實際上,卻是孩子在與我們爭奪選擇權和決定權。
應對這樣的情況,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是:
1、提前征求孩子的意見,讓他感覺到自己也是有發言權的
我們來商討一下今天中午吃什么,你的意見是什么呢?
明天會降溫,你準備穿什么衣服來保暖呢?
2、若時間緊張,那就直接拋出兩個選擇,縮短孩子的思考時間
你要吃餃子還是炸醬面?
你要穿這件藍色的還是綠色的?
你再玩多久回家,5分鐘還是10分鐘?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配合的二選一,當然也有例外,孩子兩個都不選。
那就再拋出兩個選擇,引導孩子快速決定。
我非常建議大家在吃穿玩這類試錯成本很小的事情上,大大方方的給孩子放權,不要和孩子太多對抗。
讓孩子獲得充足的自我控制權,覺得自己好厲害,好棒。
由此發展出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在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上發揮作用。
我們千萬不要因小失大,在這些小事上和孩子糾纏,錯失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好機會。
03
允許孩子與我們博弈
商討、合作、共贏
1-5歲的孩子特別喜歡和我們講條件、講公平。
“憑什么別的孩子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行?”
“為什么每次都是你說了算?”
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特別想拿出“憑什么?就憑我是爹/媽,我掙錢你不掙錢”的父母權威來壓制孩子?
這么做確實會保住我們的顏面,但也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將來在學校遇到社交沖突、不公平的事情、壞同學的誘惑,那這個時候,你希望孩子具備什么能力呢?
應該是敢于質疑權威、能夠分辨錯與對、能夠用語言談判溝通、有思辨能力吧。
OK,那現在就允許孩子提出質疑,發表意見,和我們博弈。
博弈的結果,不是非要分個對錯輸贏,讓一方絕對順從另一方。
而是和孩子討論出一個能夠“合作共贏”的辦法。
比如“憑什么別的孩子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行?”這個質疑,我們該如何回應?
不要想著用“別的孩子沒咳嗽,你咳嗽了”這樣的理由來搪塞孩子。
孩子總有不感冒發燒咳嗽的時候,那個時候怎么解釋?
我們需要考慮孩子這個質疑的動機在“追求公平”的權力上。
然后和孩子開始討論,商量出一個共贏的策略,既能滿足他的需求,又能滿足我們的要求。
“我明白你想要和別的孩子一樣吃冰淇淋”(共情孩子的需求,能夠提高后面的配合度)。
“但我們要考慮你正在咳嗽的原因,吃冰淇淋會加重咳嗽”(表達我們的擔憂,說明不給他吃冰淇淋的原因)
“等你咳嗽好了以后,你可以吃冰淇淋,但我們需要就多久吃一次,每次吃多少商量出一個方案”。
接下來就和孩子商量出一個方案,達成一致,堅定地執行就可以了。
我知道很多父母、老人都喜歡那種說一不二,我咋說你咋做的乖孩子,這樣的孩子帶起來格外省心。
但如果從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角度來看,從不和父母博弈對抗的孩子是令人擔憂的。
04
告訴孩“做什么”
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孩子天生會對親人發出的警告加以關注----《孩子的大腦》
我們越不讓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做什么,除了心理發育的因素,還和孩子解碼語言的能力有關系。
我們用“不、別”等詞語警示孩子的時候,語氣、表情、聲調都因此發生了變化,變得嚴肅、緊張、生氣。
這些微妙的細節都被孩子捕捉了下來。
他的關注點根本沒有落在我們不讓他做的那些事情上。
而是落在了“只要做了這件事,父母就會變化,我好像掌握了控制父母的密碼”這個邏輯上。
就此形成“負強化”。
和1-5歲的孩子打交道,我們需要刻意改變說話方式:
把“不要玩了”改成“放下手里的玩具”
把“不要碰那個玻璃杯”改成“離那個玻璃杯遠點”
把“不要跑了”改成“停下來,站在那里”
這樣說會讓指令更加清晰明確,孩子很容易就懂了。
不要跑,那應該怎么做?不要玩,那應該干啥?
“不要”后面的指令才是重點。
孩子不一定會次次都遵從,但一定不會形成負強化。
剛開始我們也一定會很別扭,慢慢練習就熟練了。
尼采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人生就是從駱駝變成獅子。
教育孩子不就是這個過程嗎?幫助孩子從盲目順從的駱駝變成勇敢抗爭的獅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