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特派記者 江楚雅 李彪 發自杭州
免費午餐基金發起人鄧飛,在14周年發布會上進行主旨演講。
柔暖改變中國,涓流匯成江海。初心如磐,不負韶華。
鄧飛和他的團隊,用十四年5100多個日夜,用心守護中國44萬學童的健康,讓他們好好吃飯,天天向上。
5月17日,免費午餐14周年公益廣告,在上海正大樂園璀璨亮相……
當天下午“免費午餐基金十四周年發布會”在杭州創享酒店隆重開幕,全國各地的政商精英、受益地區代表及公益人士等濟濟一堂。免費午餐向全球發布了2024年度的驕人業績。公開透明的數據、持續開餐的學校、源源不斷的捐贈……這些均證明,免費午餐是當今中國最具價值貢獻和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公益基金。
不僅如此,免費午餐創始人鄧飛在主旨演講中,創建性地提出免費午餐十四年之后的路怎么走,以及他所創建的花開嶺公益主題村要在中國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具體作為和思路。
嘔心瀝血十四年,鄧飛和他的伙伴們不僅發起了免費午餐而且還打造了花開嶺,鄧飛他們到底對中國公益貢獻了什么?
人們說,免費午餐是一劑社會溫良的藥,讓山區孩子免于饑餓。而花開嶺社會實踐,則是一個試圖紓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系統方法,目的在于助力社會和諧。
免費午餐的獨特中國貢獻
在免費午餐十四周年發布會上,一組組數字的背后,是鄧飛及其團隊經年累月默默無聞的付出。
截至2025年4月底,免費午餐基金共計募捐12.47億元,免費午餐基金聯合多方力量累計在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1830所學校開餐,幫助超44萬人吃上熱騰騰的午餐。
面對這些年這些數據的變化,鄧飛常用三句口頭禪進行總結:
“是這個偉大時代成就了我們的公益事業,讓我們能有機會為社會做一點小事。”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這個公益事業,不是一個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我們千萬人的力所能及。”
“中午能吃一頓飽飯,就是讓一個鄉村孩子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有機會成為國家的棟梁,我們在全國普及行動,這就是大愛無疆!所以我要竭盡所能把全社會動員起來。”
在5月17日的發布會最后,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民政部原副部長、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在主旨發言中,客觀務實且滿懷深情地對免費午餐的十四年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詹成付說:“首先,我為免費午餐十四年取得的扎扎實實的巨大成績,感到驕傲。它推動了中國的公益事業,這十四年它是中國社會進步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我認為免費午餐的項目與經驗,值得全社會認真的思考、研究、學習和推廣。”
詹成付認為,免費午餐最為成功的經驗是,始終堅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做公益。免費午餐的公開透明機制,讓善款的使用得到了全社會的監督,取信于民,所以源頭活水。
詹成付表示,凡事以人為本,一個事業更是如此,免費午餐的成功得益于以鄧飛為核心的一群人及一群團隊的付出。多年來合規合法,遵紀守法,他們的付出,使該項目成為了社會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和良心工程。談到免費午餐的未來及展望,詹成付代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提出要求,要求免費午餐再創新高,要堅持慈善關愛不動搖,要沿著偉大新時代所指引的方向繼續前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要求免費午餐要在強國建設和偉大的復興中,不斷轉型升級,要找到自己的發力點和坐標點,使特別需要關愛和關懷的人群得到照拂。
詹成付說:“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免費午餐要在這個10年里,為中國的繁榮與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愧時代,不負韶華。”
詹成付最后說:“大家對免費午餐更好的發展與未來有沒有信心?”
臺下眾人高呼“有信心”。
彼時,掌聲雷動,群情激昂,令人動容。
長江商報公益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看到,有幾個免費午餐的伙伴們,互相擁抱祝賀,喜極而泣。
一個詩意的人與花開嶺
鄧飛身上有很多標簽。
一個曾經的優秀調查記者、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溫和而堅定的改良主義者、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主義者、一個善于協調溝通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服務公眾的組織者。
這個在湖南洞庭湖邊長大、被岳麓書院溫潤多年的赤子,心存善念,尊老愛幼,急公好義,堅毅而熱烈。
熟悉鄧飛的朋友,則認為他骨子里其實是個詩人,內心詩意盎然,十里春風,充滿澎湃活力。或許,他自己都會否認。
“最初我看到這里的花開得爛漫,我就想到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古語,我就給這個地方起名叫‘花開嶺’。”面對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人們,在花開嶺公益基地,鄧飛總喜歡用詩一樣的語言向大家介紹。
花開嶺,作為免費午餐之外,由鄧飛打造的另一中國公益品牌杰作,仿佛一個橫空出世的世外桃源,它坐落于浙江富陽區一片連綿丘陵的V型地帶中,山靈水秀,被時代賦能,承天地滋養。
八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籍籍無名之地,現已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公益主題村。目之所及,周遭的山坡上總是盛開著各種時令的花朵。當年的寂靜無聲之地,逐年逐月變得喧囂而歡騰,來自全國各地的公益人士和社會組織從業者,在花開嶺的鄉居小院和吊腳樓中穿梭,每個人的臉上都浮現著快樂和滿足。
而2018年的花開嶺,還是如此簡陋,主建筑只有一排東西向的棚屋,人煙稀少,從杭州主城區打車過來大約要一個多小時。
當年的一個午后,鄧飛躺坐在藤椅上,喝一口茶,面對滿臉狐疑的長江商報記者,緩緩說道:“等你們過幾年再來看我們的花開嶺,就會認識到我從北京來杭州的選擇該有多么正確。我和好伙伴們要做的,不僅是免費午餐,還有所有跟中國鄉村治理相關的很多東西……”
話音未落,僅僅時隔6年,這里已換了人間。
在雙向八車道快速路的加持下,在浙江富陽區各級政府無償提供10畝建設用地和18畝山林用地的支持下,一條長達半里的寬闊道路直通進山,高標準的辦公樓、培訓基地、廚房和餐廳等一應俱全。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吹響鄉村振興嘹亮號角的當下,花開嶺公益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幫助老與幼,培訓年輕人”為核心使命。就在這里,每天如火如荼推進的,是以公益力量助力解決中國鄉村問題的社會創新實踐。
在傍晚霧氣彌漫的南端山坡處,鄧飛叉著腰,瞇著眼睛,俯瞰了一會兒遠處,又把目光收回到花開嶺。他說:“我最開心的事,就是看著花開嶺不斷成長,就是知道花開嶺的未來還有各種可能。”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三千年讀史無非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究詩酒田園。
鄧飛又詩興大發:“花開嶺,這里就是我和我伙伴們的詩酒田園,就是我們青春閃光的青紗帳,就是我們能為這個時代力所能及所能做的一點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