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為何只有陳毅一人封元帥?這背后藏著一場隱秘的較量
1955年,懷仁堂內,十位開國元帥的授銜儀式隆重舉行。
站在臺上的人里,九個來自八路軍,唯獨陳毅一人是新四軍出身。
這一幕,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抗戰時期,新四軍和八路軍同屬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為什么到了授銜時,差距竟如此之大?
時間撥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
八路軍番號響亮,三個師的編制,兵力數萬,直接開赴抗日前線。
而新四軍這邊,起步就落了下風。
蔣介石對這支南方游擊隊出身的隊伍多有猜忌,拖了又拖,直到年底才勉強批準成立,兵力不過一萬,連正規番號都不給,只能自稱“支隊”。
這場較量,從建軍之初就埋下了伏筆。
八路軍有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這樣的高級將領坐鎮,軍事經驗豐富,直接進入華北戰場,與日軍硬碰硬,打出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這樣的經典戰役。
而新四軍呢?被限制在華中敵后,處境艱難,兵力擴張受阻,甚至在皖南事變中遭受重創,軍長葉挺被扣押,副軍長項英遇害,部隊元氣大傷。
等到抗戰結束,八路軍已壯大到百萬,而新四軍即便拼盡全力,也只有三十萬人,體量上的差距,直接影響了后來的軍銜評定。
授銜時,標準不僅僅是資歷,還有戰功和職務。
當年的八路軍,后來演變為四大野戰軍,十大元帥中,彭德懷代表第一野戰軍,劉伯承是第二野戰軍,林彪出自第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的聶榮臻也在其中。
唯獨第三野戰軍,少了個代表。
如果陳毅不封元帥,華東戰場的貢獻就缺了一個象征性的人物。
更關鍵的是,陳毅不僅是新四軍的重要將領,還是華東解放戰爭的統帥之一,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成員,指揮了渡江戰役,戰功赫赫。
這個時候,如果單單因為他后期轉入政府工作,就不給他元帥軍銜,顯然說不過去。
周總理聽聞陳毅被劃掉,立刻致電中央,力排眾議,最終讓陳毅拿下了這枚“遲到的”元帥軍銜。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從頭到尾,這不僅僅是軍銜的評定,更是一場隱秘的權衡。
新四軍起步就低,發展受限,最終在歷史的棋局中,只有陳毅一人站到了最高點。
有人說,陳毅的元帥軍銜,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是給新四軍的一個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