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5月18日凌晨,烏軍方面證實,俄軍突然發動轟炸襲擊,一口氣發射了273架伊朗“小摩托”,沙赫德-136自殺式無人機轟炸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軍事目標。
2025年5月18日凌晨,俄軍將烏克蘭首都基輔炸成了一片火海
這次襲擊的重點,除了首都基輔的軍事設施外,還有一個關鍵目標:基輔州的瓦西里科夫空軍機場,據說那里部署著烏克蘭最后的美制“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
這波無人機攻勢,主要目標直指首都基輔,同時也覆蓋了烏克蘭東部和中南部的多個關鍵區域。
盡管大規模襲擊已非新聞,但這次的規模和強度,再次狠狠地提醒著所有人:這場打了好幾年的沖突,遠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大量汽車被轟炸
其實,早在2025年2月下旬,俄烏戰場就曾有過一次明顯的態勢升級。
那時,就在雙方似乎要坐下來談談的時候,俄軍發起了一場當時號稱沖突以來最大的無人機襲擊。
那一夜,超過兩百架無人機,輔以數枚高精度巡航導彈,像一場鋼鐵暴雨般砸向烏克蘭全境。
當時的分析就認為,俄軍這是在秀肌肉,想在談判桌上搶占主動、設定調子。
沒曾想,才過了短短幾個月,相似的場景又一次上演,而且這次無人機來得更猛、更多。
烏克蘭方面統計,此次襲擊的無人機數量超過了驚人的273架。
這些空中來客,大部分是俄軍常用的伊朗“沙赫德”系列,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小摩托”,低沉的引擎聲在夜空中連成一片。
基輔無疑是被“重點照顧”的區域,特別是城郊的瓦西里科夫空軍機場。
烏克蘭基輔州的瓦西里科夫機場出現了大爆炸
這座機場早已沒了烏克蘭空軍那些米格、蘇式戰機,甚至連西方援助的F-16或“幻影”2000也難覓蹤影。
如今,它的主要價值在于部署著美制“愛國者”這樣的尖端防空系統。
俄軍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削弱烏克蘭手中這些寶貝疙瘩般的防御利器。
隨后的衛星圖像清楚顯示,機場的戰斗機停機坪區域火光沖天,損失不小。
基輔城內,也有多處軍事設施未能幸免,爆炸聲此起彼伏,一些地方瞬間被火海吞噬。
這種將大量低成本無人機與少量高價值精確制導彈藥混在一起用的“混合威脅”,或者更形象地稱為“蜂群戰術”。
這套戰術的核心思想就是“飽和式打擊”:一次性放出幾百個攻擊平臺,從四面八方撲過來,讓對方的防空系統顧此失彼,手忙腳亂,難以集中有效的火力進行攔截。
說白了,就是逼著烏克蘭把手里那些數量有限、造價昂貴的防空導彈打出去。
每一架“沙赫德”或者俄制“格拉尼”之類的無人機,成本可能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可用來攔截它們的防空導彈。
尤其是西方援助的先進型號,一枚的價格輕松就能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
這就是成本不對稱。
就算防守方能擊落絕大多數來襲無人機,他們在經濟和資源上的消耗,也遠不是進攻方能比的。
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正是無人機技術在現代戰爭中大行其道的關鍵所在。
除了基輔,烏克蘭中南部的工業重鎮和交通樞紐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及東部的頓涅茨克地區,也是俄軍無人機集群瞄準的重點。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不僅是烏克蘭重要的工業、金融、科研中心,它周邊的第聶伯河中段和頓巴斯地區更是烏克蘭主要的礦產資源聚集區。
俄軍打擊這些地方,目的十分清晰:一方面想破壞烏軍的后勤補給和工業生產能力,為他們自己的地面部隊開路。
另一方面,如果俄軍能最終控制這些區域,烏克蘭將失去大部分的礦產財富。
這對澤連斯基當局無疑是釜底抽薪,要知道他們剛剛在5月初跟美國簽了份《重建投資基金協議》,正指望著靠這些資源吸引投資、換取支持呢。
選擇在深夜發動攻擊,也是俄軍的老套路了,一來能降低烏軍夜視設備的效用,二來也能讓平民更難疏散,制造更大的社會恐慌,瓦解烏克蘭民眾的抵抗意志。
就在俄軍發動大規模空襲的前兩天,也就是5月16日,俄烏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上演了一場萬眾矚目的“久違對話”.
這可是自沖突爆發近三年來,雙方罕見的一次面對面接觸。
當天的談判持續近2個小時。
俄方代表團開出的停火條件,依舊是強硬得難以接受:俄羅斯代表團要求烏軍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地區撤軍,并限制自己的軍隊規模,承諾永遠不加入北約,并且推動西方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
這些條件,烏克蘭方面顯然不可能答應。
5月16日的和談基本上無果而終
戰場上的軍事壓力,和談判桌上的強硬姿態,就這樣相互呼應著。
英國有消息人士引述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的說法稱,澤連斯基的團隊對于和俄羅斯進行任何實質性談判都感到“恐慌”。
因為“沒人搞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感覺局勢正在滑向一個更不可控的深淵。
對于澤連斯基個人而言,他面臨的困境尤為復雜。
他心里清楚,這場仗一旦不是以某種“勝利”的方式結束,或者他簽署了任何可能被國內視為妥協甚至投降的文件,他個人的政治前途乃至人身安全都可能面臨巨大風險。
這種風險可能來自烏克蘭內部的激進軍事力量,也可能來自其他的政治對手。
所以,維持戰爭狀態,對他來說似乎變成了一種無可奈何的“路徑依賴”。
就在這場俄烏沖突多方博弈、局勢膠著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沒閑著.
那邊的政治風向,也在悄悄給戰局添了一把火。
5月17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再次語出驚人。
他說得那叫一個自信,“如果不是普京陷進了泥潭,俄軍的坦克早在5個小時之內就能開進基輔!”
特朗普的想法也夠直接了:如果美國一刀切、徹底斷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再加上歐洲短時間內根本補不上這個空缺,烏克蘭很可能就會在俄軍的壓力下崩盤。
在他眼里,這場戰爭沒什么情感成分,只有硬實力博弈。
該讓的地兒讓出來,戰爭自然就結束了。
至于烏克蘭要犧牲多少國土和利益,那并不是他首先關心的問題。
歐洲國家在這場沖突中的角色,也顯得頗為微妙。
他們嘴上對烏克蘭給出了大量的支持和承諾,也對俄羅斯實施了一輪又一輪的制裁,但在實際行動上卻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引火燒身,始終不愿直接跟俄羅斯發生正面沖突。
在一些觀察家看來,他們更像是停留在“開會”討論和“挑唆炮灰上陣”的階段,而缺乏真正有決心、有能力去扭轉戰局的關鍵性行動。
每一天都有新的傷亡數字跳出來,每一輪似乎帶著希望的談判最終都以失望告終。
對于那些身處戰火中的烏克蘭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或許早已厭倦了各種宏大的地緣政治敘事和冷冰冰的戰略算計,他們唯一的渴望,就是和平的曙光能夠早一天照亮他們的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