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鄭州創建 “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 的戰略思考
耿穎強 孫振軍
前言
放眼全局:掌上須有千秋史 胸中應裝百萬兵
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消費持續升級的時代浪潮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與特色文化產業的培育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路徑。攝影,作為跨越藝術與生活、連接大眾與專業領域的文化與產業形式,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能。鄭州,這座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憑借獨特的歷史人文與區位交通優勢,站在了打造國家攝影(含視像)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的機遇風口。深入探究其可行性與發展策略,對鄭州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意義非凡。
(攝影:馬健)
一、攝影術誕生至今對世界與人類的巨大影響
1839年8月19日,法國政府買下并公布達蓋爾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標志著攝影術正式誕生。此后,攝影迅速融入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世界與人類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科學研究的革新助力
攝影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直觀且精確的記錄方式。在天文學領域,19世紀中葉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利用攝影術拍攝天體,開啟天文攝影先河。如今,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宇宙照片,為天文學家研究星系演化、黑洞等提供關鍵數據。據統計,過去50年間,基于天文攝影的研究成果發表數量超過10萬篇,推動天文學重大突破達數十次。在醫學領域,攝影從早期簡單記錄病理特征,發展到如今輔助高精度診斷。例如,在癌癥診斷中,醫學攝影設備能精準捕捉腫瘤影像,提高早期診斷準確率達30% - 40% ,為治療爭取寶貴時間。在生物學研究中,通過長期跟蹤拍攝動物行為,科學家發現了許多物種的新習性,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依據。
(二)文化藝術的全新表達
攝影打破傳統藝術創作邊界,成為獨特的藝術形式。超現實主義攝影代表人物曼·雷,通過多重曝光等手法,將日常物品轉化為充滿象征意義的藝術符號,如《淚珠》通過特寫淚珠賦予其情感內涵。極簡主義攝影師邁克爾·肯納運用非常規視角簡化畫面,如拍攝建筑局部營造空靈意境。攝影還促進不同文化交流,各國攝影作品展示多元文化,增進國際理解。法國攝影師布列松的紀實攝影捕捉全球社會百態,成為了解20世紀歷史文化的窗口;中國攝影師解海龍的《大眼睛》引發全球對中國教育問題關注,推動希望工程發展,截至2023年底,希望工程接受捐款223.11億元,資助學生超600萬人 。
(三)歷史記憶的永恒定格
攝影成為記錄歷史和社會變遷的有力工具。戰爭時期,中國戰地攝影師王小亭的《血色星期六》,記錄淞滬會戰上海火車站被轟炸后嬰兒哭泣的場景,成為日軍暴行鐵證,引發國際社會對戰爭的強烈譴責;越戰時期的美聯社攝影師黃功吾的《越南女孩》展現越戰殘酷,激起全球反戰情緒,促使美國調整對越政策。社會變革時期,攝影捕捉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等畫面,推動社會進步。日常生活中,攝影記錄民生百態,成為時代記憶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新增歷史意義的攝影作品超100萬張,它們共同構建起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覺檔案。
(四)當代影像文化正在重構全球場景的傳播邏輯
當代影像文化通過技術革新與全球化網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了“世界場景”的傳播邏輯。它打破了地理與文化的邊界,催生了虛實交織的全球感知共同體,從現實復刻走向虛實共生,深刻改變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數字孿生與全球場景復刻”是借助超寫實數字孿生技術,影像文化將物理世界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產。例如,谷歌Earth Studio與《微軟飛行模擬》合作,利用3D建模和衛星數據,精確復刻了全球超過3000個城市的地標場景。東京澀谷十字路口、迪拜哈利法塔等地標成為用戶“數字漫游”的熱點。這些技術不僅實現了高保真場景再現,還賦予用戶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
此外,影像技術還推動了文化遺產的全球化傳播。敦煌研究院通過超高清影像技術,以10億像素精度掃描莫高窟第61窟,生成精細的數字檔案。游客可通過虛擬現實(VR)設備“觸摸”壁畫細節,盛唐佛教藝術得以跨越時空,走進歐美家庭客廳。這種時空壓縮讓文化遺產以全新形式觸達全球受眾;而在元宇宙中,世界場景被進一步解構與重構。當意大利斗獸場與埃及金字塔在虛擬空間中比鄰而居,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通感能力。然而,這種場景異化也帶來了認知危機:世界場景被轉化為可編輯、可交易的數字資產,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日益模糊,挑戰著人類的感知與認知框架。
影像作為一種強大的表意媒介,從攝影誕生之初便深刻影響了藝術、商業和政治意識形態領域。相比自然語言和傳統手工藝術,影像以其直觀性和感染力,重塑了信息的傳播方式。當代影像文化的興起,進一步將信息的影像化推向極致,改寫了人類理解和互動世界的方式。
當代影像文化不僅是技術的產物,更是全球化的文化現象。它通過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和元宇宙,重構了世界場景的傳播邏輯,創造了虛實共生的全球感知共同體。然而,伴隨著文化通感的增強,場景異化和認知危機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影像文化的未來,將在技術創新與人文反思的交織中繼續演進。
簡言之,影像是現當代文化的主要載體,影像文化是當代文化的最主要內容之一。由于信息的影像化,現代人類的時空觀念完全不同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宇宙的形象感、民族國家和不同文化的具體性以及地球村的整體概況,都可以實時具體地進入思維程序,成為理性的思考參照系。
影像在物理意義上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從文化和政治等角度上它卻是一個實在的世界。
影像也成為了意識形態的有利工具,已成為人類權利戰爭的符號。誰制造和擁有掌握了更多的影像,誰就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利。
影像也是現代背景下的商業文化的主要載體和方式。近70年來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巔峰時期,同時也是商業文化最為發達的時期,影像是這場文化運動中為活躍最為主要的角色,是文化商業化和商業文化化的主要手段。
(攝影:馬健)
二、國外攝影高地、重地、圣地城市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推動作用
國外眾多城市因攝影而聞名,攝影產業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一)紐約:全球攝影之都的經濟文化引擎
紐約作為全球攝影之都,匯聚頂尖攝影資源。國際攝影中心(ICP)每年舉辦大量展覽,吸引全球攝影愛好者和專業人士,年接待參觀者超50萬人次。紐約攝影畫廊林立,每年銷售額超5億美元,攝影器材銷售、沖印服務等相關產業發達,直接和間接創造就業崗位超10萬個,拉動經濟規模超50億美元。攝影產業帶動旅游業發展,游客因攝影相關活動來紐約,促進酒店、餐飲等行業繁榮,每年旅游收入增長超10億美元。
(二)巴黎:藝術之都的攝影產業奇跡
巴黎濃厚的藝術氛圍孕育出繁榮的攝影文化。巴黎攝影展每年吸引全球數百家攝影機構和藝術家參展,觀眾超3萬人次。攝影產業為巴黎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從攝影師、策展人到藝術經紀人等超5萬人。攝影作品傳播城市浪漫、藝術形象,增強城市吸引力,吸引全球人才匯聚,推動時尚、藝術等產業創新發展,每年為巴黎帶來超30億歐元的經濟貢獻。
(三)東京:攝影文化深入民眾生活的城市樣本
東京攝影文化高度發達,街頭巷尾攝影愛好者眾多,攝影俱樂部和講座活動頻繁,每年舉辦攝影相關活動超5000場,參與人數超300萬人次。攝影產業涵蓋傳統與新興領域,攝影旅游線路成為特色,每年吸引游客超100萬人次,帶動酒店、餐飲等行業收入增長超500億日元。東京攝影作品在國際屢獲大獎,提升日本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城市國際化進程。
三、中國缺失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的無奈與遺憾
中國攝影雖取得顯著成就,但至今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攝影文化中心與產業城市。
(一)國際影響力不足
在國際攝影界,中國攝影缺乏集中展示平臺,傳播和影響力受限。與紐約、巴黎相比,中國城市在國際攝影展覽、賽事等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較低。國際知名攝影獎項中,中國攝影師獲獎比例僅占5% - 10% ,優秀作品傳播范圍有限,難以形成強大文化輻射力。
(二)國內發展分散
國內攝影發展較為分散,各城市缺乏統籌規劃與整合。沒有城市能全方位匯聚攝影人才、資源,形成完整產業生態。攝影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全國攝影博物館數量不足20家,且規模和影響力較小;攝影文化活動品牌影響力有限,缺乏像巴黎攝影展、紐約攝影周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無法充分發揮攝影對城市經濟和文化的帶動作用。
(三)攝影教育短板
攝影教育體系不夠完善,高校攝影專業數量相對較少,僅占藝術類專業總數的5% - 8% ,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師資力量不足,限制攝影人才培養與攝影文化傳承發展。
四、什么是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
在攝影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下,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應運而生。這類城市宛如攝影界的璀璨明珠,以獨特的魅力,將攝影文化與產業緊密融合,從多個維度深刻地影響著攝影領域的發展,推動攝影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創新。
(一)海量攝影經典作品存放與博覽地
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憑借豐富的資源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海量攝影經典作品的匯聚地。在城市的大型攝影博物館與展覽館中,從攝影術誕生之初的銀版照片,到當代攝影大師的扛鼎之作,都得到妥善保存。這些珍貴藏品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還為公眾提供了領略攝影藝術魅力的絕佳場所。比如紐約,其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攝影收藏涵蓋各個時期,通過定期舉辦的展覽,將經典作品展示給全球觀眾,使人們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感受攝影技術與藝術風格的演變
(二)各類攝影文化交流活動集中地
攝影文化交流活動在這類城市中如繁花盛開。國際攝影節、攝影大賽、主題研討會等活動吸引著全球攝影藝術家、愛好者與專業人士齊聚一堂。例如法國阿爾勒攝影節,每年吸引大量攝影作品參展,不同風格與主題的作品在此碰撞,同時舉辦的講座、工作坊,為攝影人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平臺,促進攝影文化在多元互動中不斷發展。這種交流活動還帶動城市旅游與文化消費,提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三)低中高端攝影教培活動所在地
攝影教育與培訓在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從面向初學者的基礎攝影課程,到培養專業攝影師的高等教育,以及針對行業精英的高端培訓,一應俱全。城市中的藝術院校、專業培訓機構,憑借優秀的師資、先進的教學設備與豐富的實踐機會,培養出眾多優秀攝影人才。如倫敦藝術大學,攝影專業在全球名列前茅,其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為攝影行業輸送大量創新型人才,推動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持續進步。
(四)攝影學術研究與行業標準制定地
在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攝影學術研究氛圍濃厚。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專業協會圍繞攝影理論、歷史、技術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為攝影藝術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同時,這些城市憑借強大的行業影響力,主導制定攝影行業標準,從器材生產、作品評價到版權保護等,都有科學規范的標準。例如東京,作為亞洲攝影產業的重要基地,在攝影器材技術研發標準的制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保障攝影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五)攝影全鏈條產業產品研發生產交易集散地
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構建了完整的攝影產業鏈。從攝影器材的研發生產,到攝影作品的后期制作、營銷推廣,形成了高效的產業集群。城市中的攝影器材城匯聚全球知名品牌,同時吸引眾多本土企業創新研發。例如深圳,依托強大的科技研發與制造業基礎,在攝影器材的生產與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眾多攝影產品從這里走向全球市場。此外,攝影作品交易市場活躍,畫廊、拍賣行等為攝影作品的商業流通提供平臺,推動攝影藝術的市場價值實現。
(六)全國乃至全世界攝影人旅游與“朝圣”地
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憑借獨特的攝影文化魅力,成為攝影人心中的圣地。比如鄭州的少林寺、嵩陽書院、虎牢關等歷史名勝古跡,米字形鐵路公路交通、如意湖、黃河濕地、鄭東新區等標志性建筑和浪漫的城市風光,吸引無數攝影人前來取景創作。在這里,攝影人不僅能拍攝到絕美風景,還能感受到濃厚的攝影文化氛圍,參觀攝影博物館、參加攝影活動,與全球攝影人交流,汲取創作靈感。
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以其獨特的定位與功能,推動攝影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攝影藝術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全球攝影領域的舞臺上持續綻放光彩。
五、為什么要在鄭州打造國家攝影文化與消費產業中心城市
(攝影:馬健)
(一)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將其視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攝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資源整合提供了明確指引,鼓勵攝影文化與科技、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在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的戰略布局中,攝影產業與消費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政策紅利,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節點,被賦予在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的使命,為打造攝影文化、產業與消費中心提供了堅實政策保障。
(二)國際范例提供借鑒
國際上,諸多城市因攝影文化與產業消費的繁榮而聲名遠揚。巴黎,作為世界藝術之都,以巴黎攝影展為核心,匯聚全球頂尖攝影作品與藝術家,攝影產業涵蓋藝術創作、展覽展示、器材銷售、教育培訓等全產業鏈,吸引全球攝影愛好者朝圣,成為城市文化名片與經濟增長極。紐約憑借其傳媒、時尚產業的全球影響力,讓攝影深度融入商業、藝術領域,攝影工作室、畫廊遍布城市,攝影文化帶動旅游、廣告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這些國際城市的成功,證明攝影文化與消費中心的打造能顯著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鄭州可汲取經驗,結合自身特色開拓發展之路。
(三)省外實踐積累經驗
國內眾多城市在攝影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成都打造的望平街攝影文創街區,融合攝影工作室、器材商店、主題咖啡館等多元業態,營造濃厚攝影文化氛圍,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帶動周邊商業繁榮。杭州依托電商產業優勢,構建龐大電商攝影服務體系,大量攝影企業為電商平臺提供海量優質圖片,推動攝影與電商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經濟業態。這些省外城市在產業規劃、市場培育、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探索,為鄭州提供寶貴實踐參考,助力其少走彎路、快速發展。
(四)客源稅源有堅實保障
鄭州地處中原,是全國重要交通樞紐,以其為中心的高鐵、公路網絡可輻射周邊數億人口。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攝影文化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攝影愛好者群體不斷壯大。同時,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與新興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大量國內外游客,這些游客對攝影體驗、攝影紀念品等有著強烈消費意愿,為攝影文化消費提供充足客源。攝影文化產業涵蓋器材制造、銷售,攝影服務,展覽展示等多個環節,產業鏈長、附加值高,能創造可觀稅收,眾多攝影企業與從業者的集聚將為鄭州帶來持續穩定的稅源,推動經濟發展。
(五)短視頻產業作為鄭州數字經濟轉型的催化劑
短視頻產業作為當代影像文化的核心驅動力,重塑了鄭州從傳統工業節點向數字化內容樞紐的轉型路徑,深刻影響其經濟與文化生態。2023年,短視頻及社交電商生態為鄭州新增約28萬個就業崗位,其中47%由2000年后出生者占據,衍生出短視頻運營、內容策劃等32種新興職業類型。文化旅游領域顯著受益,抖音“鄭州印象”話題累計播放量超300億次,小紅書“鄭州周末游”攻略收藏量達1600萬次,推動鄭州旅游收入恢復至2019年的156%,增速位列新一線城市前列。同年,鄭州縣域電商交易額突破2400億元,彰顯數字化市場的強勁動能。這一轉型依托于“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本土品牌全國擴展—制造產能全球鏈接”的閉環生態體系。展望未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數字貿易框架的協同作用,將進一步鞏固鄭州作為中國內陸城市數字化轉型典范的地位。
六、在鄭州創建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中心城市的四大優勢
(一)文化與資源優勢
鄭州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這里有距今10萬年的織機洞遺址、1萬年的李家溝遺址、8000多年的裴李崗遺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遺址、5300多年的雙槐樹遺址、4100多年的王城崗遺址和3600多年的商城遺址 ,為攝影創作提供無盡素材。黃河流經鄭州,沿岸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融,攝影師可拍攝黃河壯美景色、灘涂生態、流域民俗等。同時,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成果顯著,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為攝影提供豐富題材。
(攝影:馬健)
(二)人才與積淀優勢
鄭州攝影人才輩出,擁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攝影師,活躍在各領域,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攝影群體龐大,攝影愛好者超50萬人,各類攝影協會、俱樂部超200個,定期組織活動,形成濃厚氛圍。鄭州攝影文化積淀深厚,多年來舉辦各類活動,積累豐富經驗,一些活動已形成品牌,如鄭州曾舉辦過的國際攝影大展,吸引省內外眾多愛好者參與。攝影教育逐步發展,高校開設相關專業,每年培養專業人才超1000人。
(三)地理與交通優勢
鄭州地理位置優越,處于中國中部,是全國重要交通樞紐。建成米字形高鐵網,4小時高鐵圈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年高鐵客流量超1.5億人次。新鄭國際機場航線覆蓋國內外主要城市,年旅客吞吐量達2900萬人次 。便捷交通方便攝影人才和資源匯聚,降低交流成本,提高國際攝影文化交流效率。
(四)輻射與人口優勢
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強。中原城市群人口密集,常住人口超1.5億人,消費市場廣闊。龐大人口基數為攝影文化傳播提供廣闊受眾,有利于普及推廣。同時,為攝影產業提供充足勞動力和人才儲備,推動產業全面發展。
(攝影:馬健)
七、20年來平遙麗江麗水三門峽鳳凰連州張家界等地通過攝影文化活動取得的收益回顧
過去20年,平遙、麗江、麗水、三門峽、鳳凰、連州、張家界等地通過舉辦攝影文化活動,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收益。
(一)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帶動城市發展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已成為國際知名攝影盛會。自舉辦以來,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大展期間,每年平遙古城游客接待量增長3 - 5倍,旅游收入增長超5000萬元。大展提升平遙知名度與文化形象,吸引投資超10億元,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
(二)麗江:攝影節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麗江以獨特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為依托舉辦攝影節。攝影節展示麗江美景與文化魅力,吸引游客,旅游收入增長明顯,酒店入住率與往常相比提高20% - 30% 。攝影節帶動當地攝影產業發展,每年約培養參與宣傳家鄉的本土攝影師超500人,推動攝影與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結合,每年新增經濟效益超8000萬元。
(三)麗水:打造“攝影之城”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麗水連續多年舉辦國際攝影文化節,打造“攝影之城”品牌。攝影節吸引眾多攝影家和游客,提升城市知名度。通過攝影文化節,麗水推動生態旅游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許多鄉村發展民宿、農家樂,與舉辦大展前相比,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超3000元,鄉村旅游收入增長3 - 5倍。
(四)三門峽:黃河文化主題攝影活動促進文化傳承
近十年來,三門峽以黃河白天鵝為抓手,舉辦了一系列攝影文化活動,展示黃河風情與當地民俗。活動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提升城市在攝影界知名度。帶動旅游業發展,相關景區游客量增長2 - 3倍,促進文化傳承與保護,增強居民文化自信。
據統計,2016年三門峽市的旅游總收入為258.2億元,2017年為301億元,2018年為371.9億元,2019年為432.87億元。除了疫情期間收入有所下降外,到了2023年,很快又回升到了335.74億元,增速非常明顯,效益十分可觀。
(五)鳳凰:古城攝影節提升旅游熱度
鳳凰古城舉辦過多屆攝影節,以古城獨特建筑和民族風情為亮點。攝影節展示鳳凰之美,吸引游客,大展期間旅游收入增長與往常時期相比超4000萬元,酒店、餐飲等行業生意火爆,推動古城文化產業發展。
(六)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已成為廣東攝影文化重要品牌。年展匯聚國內外優秀作品,提升連州文化品位。年展帶動當地旅游、餐飲、住宿等行業發展,旅游收入增長超3000萬元,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
(七)張家界:攝影助力旅游資源推廣
張家界通過攝影作品展示絕美自然風光,吸引游客。據統計,因攝影宣傳而來的游客占總游客量的20% - 30% ,旅游收入增長超1億元。攝影活動促進當地旅游設施完善,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動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八、未來30年國內攝影文化事業特別是攝影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預測
(一)攝影文化事業發展需求
1. 人才培養:未來30年,攝影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持續增長,預計每年新增專業人才需求超10萬人。高校攝影專業需擴大招生規模,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開展攝影職業培訓,提升在職人員專業技能。
2. 基礎設施建設:攝影博物館、展覽館、創作基地等基礎設施需求增加。預計未來30年,全國攝影博物館數量需增長5 - 10倍,達到100 - 200家;建設攝影創作基地1000 - 2000個,為攝影師提供創作空間。
3. 文化活動:各類攝影展覽、比賽、講座等活動將更加豐富多樣。每年舉辦國際性專題攝影展覽10 - 20場,國家級攝影比賽12場左右,攝影講座和培訓課程每年將吸引一萬多人奔赴鄭州,滿足攝影愛好者和專業人士需求。
(攝影:馬健)
(二)攝影文化產業發展需求
1. 產業規模擴張:中國攝影器材市場2023年總值約400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約6%。未來30年,可增長至1200—1500億元。
2. 產業融合創新:攝影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趨勢增強。與互聯網、新媒體融合,發展線上攝影展覽、銷售、培訓等業務;與文化創意、旅游、教育等產業融合,開發攝影主題旅游線路、攝影文化創意產品、攝影教育課程等,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3. 國際市場拓展:中國攝影產業在未來三十年的出口額可能從2025年的60億元增長至2055年的 308-376億元人民幣(名義值)。該數據的預測是一個從快速增長到逐漸穩定的過程,但最終受技術替代和全球需求的限制。樂觀情景下,若中國在技術創新和文化輸出上取得突破,出口額可能接近400億元。
九、鄭州作為攝影中心城市建成后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預測
隨著全球攝影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正逐漸成為這一領域的重要參與者。作為中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經濟重鎮,鄭州若能定位為攝影中心城市,將不僅推動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還可能輻射全國乃至國際市場。
(一)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鄭州若成為攝影中心城市,年商業價值預計可達100億至150億元人民幣。該數字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攝影器材市場:鄭州可占據全國市場的5%-10%,即20億至60億元。以2023年中國攝影器材市場總值400億元為基礎,假設年增長率6%,到2030年全國市場達600億元,鄭州的份額可能增至30億-90億元。
商業攝影服務:鄭州2023年GDP超1.3萬億元,假設5%的企業每年投入10萬元用于產品攝影和廣告,年市場規模可達65億元。
文化活動與數字經濟:舉辦國際攝影節每年可吸引50萬游客,帶來5億元經濟效益;NFT攝影交易若占全國10%份額,年交易額可達9億元。
此外,鄭州的交通優勢將降低物流成本。以全國攝影器材物流成本50億元估算,鄭州可節約5億至7.5億元,吸引更多廠商設立分銷中心。綜合來看,到2035年,鄭州攝影產業的年經濟貢獻可能突破200億元,占全市GDP的1%-2%,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就業機會的顯著增加
攝影中心城市的建設將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直接和間接影響數十萬人。
直接就業:攝影器材生產、零售、維修及服務領域可新增就業崗位。以每億元產值帶動50個直接崗位估算,100億元產值可創造約5000個崗位。若產業規模擴至200億元,則就業人數可達1萬人。
間接就業:教育培訓、文化活動、物流等相關產業也將受益。假設鄭州每年培訓10萬攝影愛好者,每人平均消費2000元,市場規模達2億-5億元,帶動培訓師、課程開發等崗位約2000-3000個。此外,物流和展會服務可新增5000個崗位。
輻射效應:鄭州作為中部樞紐,可服務河南及周邊省份近1億人口,間接拉動區域就業。2030年,鄭州攝影產業可能累計創造2萬-3萬個穩定崗位,顯著緩解就業壓力。
(三)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
鄭州若成為攝影中心,將推動本地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產業鏈整合:鄭州可形成“器材制造-教育培訓-內容創作-展覽交易”的完整產業鏈。例如,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區,吸引DJI、LAOWA老蛙等企業投資建廠,年產值可能新增10億-20億元。
技術研發:AI攝影、無人機航拍、虛擬現實(VR)等技術將在鄭州集中發展。以無人機為例,DJI若在鄭州設立研發中心,年研發投入可能達5億元,帶動專利申請和高端人才集聚。
出口潛力:鄭州的“空中絲綢之路”和中歐班列為攝影產品出口提供便利。若2030年中國攝影產業出口額達80-100億元,鄭州可貢獻10%-15%,即8億-15億元,助推本地企業走向國際。
這種產業升級不僅提升鄭州的經濟附加值,還可能使其成為中部地區的“技術高地”,吸引全國乃至全球資源。
(四)社會文化影響與城市形象提升
攝影中心的地位將賦予鄭州更強的文化吸引力和國際影響力。
文化活動繁榮:每年舉辦10場中型攝影展,每場收入50萬元,總計5000萬元;國際攝影節可吸引50萬游客,媲美平遙攝影節的3億元經濟效應。這些活動將鄭州打造為文化交流平臺。
教育與人才:鄭州大學等高校可開設攝影相關專業,每年培養5000名專業人才,10年內累計5萬人,提升本地文化產業競爭力。
城市品牌:以“中部攝影之都”為名片,鄭州的旅游收入可能增長10%,以2023年旅游收入約700億元計,年新增70億元。國際游客比例若從5%升至10%,可新增外匯收入數億美元。
(五)對旅游首選地與目的地的影響
攝影中心城市的建成將顯著提升鄭州作為旅游首選地和目的地的吸引力,帶來以下具體影響:
游客規模增長:國際攝影節和展覽活動將吸引攝影愛好者和專業人士。以平遙攝影節每年30萬游客為參照,鄭州依托交通便利性可達50萬-80萬人次。若每人平均消費1000元,年旅游收入新增5億-8億元。
目的地吸引力:鄭州的中原文化、嵩山、黃河等景觀結合攝影主題(如“黃河攝影季”),可打造獨特旅游IP。預計2030年全市游客量從2023年的1.5億人次課增至1.8億人次,新增3000萬人次中20%因攝影主題而來,即600萬人次,帶動收入60億元。
國際游客拉動:攝影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將提升鄭州在全球旅游市場的知名度。若國際游客占比從5%升至10%,以2023年300萬國際游客為基數,新增300萬人次,年均消費2000元,新增收入60億元。
長期效應:到2055年,若鄭州躋身國際攝影城市行列,年度游客量可能突破2億人次,其中10%-15%(2000萬-3000萬人次)因攝影相關活動而來,年旅游收入增100億-150億元,占全市旅游經濟的20%-25%。
(六)數字預測與時間節點
2030年:產業規模150億-200億元,就業崗位1.5萬-2萬個,出口額8億-15億元,旅游收入新增20億-30億元。
2035年:產業規模超250億元,就業崗位2萬-3萬個,出口額2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2%,旅游收入新增50億元。
2055年:產業規模500億元,就業崗位5萬個,出口額40億-50億元,旅游收入新增100億-150億元,成為支柱產業。
(七)結論
鄭州作為攝影中心城市,將在經濟、就業、產業和社會文化領域帶來顯著進步。
到2035年,其攝影產業可能貢獻250億元經濟產值,創造2萬-3萬個就業崗位,出口額達20億元,同時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軟實力,并推動旅游收入新增50億元。
長期來看,至2055年,產業規模或達500億元,旅游經濟新增100億-150億元,鄭州有望成為國內外游客的首選目的地之一。這一愿景依托鄭州的交通優勢和政策支持,若執行得當,不僅推動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還可能成為中國攝影產業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未來三十年,鄭州或將成為全球攝影文化版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攝影:馬健)
結 語
展望未來:待到春滿人世間 必將日照大地紅
當下,鄭州迎來打造國家攝影文化與產業消費中心城市的黃金機遇期。國家政策的持續助力、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可資借鑒、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都為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鋪就了堅實道路。最重要的是,目前國內許多與鄭州綜合實力相近的城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歷史機遇。但他們不會永遠沉默。倘若錯失這一發展契機,不僅會讓一個地區在攝影文化產業競爭中落后于人,更會錯過一次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絕佳機會。時代由人民創造,歷史由英雄改寫;形勢逼人,時不我待。建議鄭州形成共識、迅速行動,凝聚各方力量,在黑夜里謀劃黎明,在混沌中破繭脫穎,加快推進攝影文化與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讓攝影文化成為鄭州閃耀全國乃至世界的亮麗名片 。
2025.3.26
耿潁強:鄭州文旅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孫振軍:攝影文化學者、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