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19日電 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于5月22日正式開幕,以"青年匯聚 創造無界"為主題的"無界·粵港澳青年藝術作品展"將同期亮相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二樓連廊。
本次展覽是"無界·粵港澳青年藝術作品展"的首站,展覽設置"潮生""共生""新生""云生"四大單元,涵蓋數字藝術、雕塑、裝置、油畫、版畫、攝影、插畫、影像等跨媒介作品,青年藝術家們以多元藝術語言,全方位詮釋藝術無界,融合共生的理念。
同時,展覽打破傳統展廳形式,青年共創,搭建大灣區藝術生態,還將通過"音樂+書法"、"舞蹈+版畫"、觀眾涂鴉共創、藝術家對談等,打造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藝術現場,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打造一條"空中藝術長廊",讓藝術融入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大灣區文化交融的鮮活見證。
本次展覽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中共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主辦,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承辦,旨在通過多元藝術形式展現大灣區文化共融與創新活力。
今年,寶安區以"藝術無界"推動文化交流,聯合紫荊文化集團旗下的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將"無界"品牌升級為以"大賽"引領的常態化藝術交流機制,打造了"無界——粵港澳青年藝術大賽",發動全國80余所高校廣泛參與,上千名青年藝術家提交了672件藝術作品,涵蓋架上藝術、裝置藝術、文創衍生、數字藝術與AIGC等多元形式,本次展覽除甄選大賽獲獎作品外,也邀請到更多灣區青年藝術家參與。
本次展覽中,跨界融合,科技賦能藝術創新成為展覽一大亮點,數字藝術與AIGC作品以先鋒姿態詮釋"無界"主題,涵蓋AI生成、交互裝置等前沿形式。例如,AIGC作品《水韻傘影》是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深圳本土藝術家何思琦創作,結合舞蹈表演和互動設計的雙重語言,將深圳客家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探索油紙傘作為文化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和影響。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光環境藝術裝置組,由王樂涵、崔瑞洋、黃昱婷創作的《港珠澳大橋光環境藝術裝置》等作品,將大灣區科技優勢與藝術創作深度融合。
同時,在展覽中青年共創,共建灣區藝術生態也是展覽的一大亮點,展覽現場有涂鴉共創,全天開放,全員共創,邀請觀眾?起參與,讓每個人的創意融入藝術,共同感受靈感與時代的交匯。還有舞蹈快閃大提琴演出等節目,舞蹈演員以現代舞跨界表達銅版畫作,現代舞蹈快閃以流動的身體語言回應洪詩雅作品的細膩刻畫,展現無界共生。展覽現場還將舉行藝術家對談,邀請參展藝術家代表分享其創作靈感及故事。
據悉,本次展覽作為巡回展首站,深圳展覽結束后,精選作品將于6月及8月相繼赴澳門、香港巡展,將"無界"辦成有國際影響力,在業內有號召力的高水平藝術展。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