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智能手機的更新升級頻率越來越高。有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很多人在換手機的時候,喜歡把舊的手機轉移給父母用,然后自己用最新款。
這種行為常見的有以下幾個考慮因素:
- 父母自己的要求,感覺買新的浪費錢,沒有必要。
- 父母并不會使用,買新的功能用不上,性價比太低。
- 逃避罪惡感。自己想換新的,但現(xiàn)有的還比較新,找個不浪費的理由。
- 當然還有其他理由,就不展開。
有個問題,為什么不能是父母用新的,而自己用舊的呢?如果是父母覺得浪費,那是不是出于父母對于我們的考慮,是愛我們的表現(xiàn),我們應不應該接受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如果因為性價比的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多花點時間教,讓父母享受到科技的樂趣。無論理由是什么,并不是要批判這個行為本身有問題,而是要反思我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思想,反思中國式孝道的行為模式。
我們問一下自己,我們接受父母犧牲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是不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把最好的給自己的時候,有沒有記得父母。
我們對孝道的理解,是形式上的,還是輿論上的,還是被迫的。
強調一下,沒有批判,不要自行站隊。
還有些現(xiàn)象也比較常見,關于有父母的關心和孝道的表現(xiàn)。如果孝道是讓父母幸福開心的話,那么父母開心而失去自我,這種孝道應該提倡嗎?
有些父母,喜歡給子女安排一切,并聲稱是為子女好,比如包辦婚姻,安排工作,他們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主觀意圖上可能是真的為你好,作為子女,反抗就是不孝嗎?
有些父母,喜歡跟別人攀比,比如別家的孩子買了什么,別家的孩子做了什么,要求我們也達到要求,我們如果不愿意,從而使他們不高興,是不是就算不孝呢?
還有一些,有多個孩子,對每個孩子不一樣,認為對自己不公平,不好的,那么應該盡同樣程度的孝道嗎?
孝道的標準到底是如何制定的,是以父母的需求,還是個人理解,或是社會的普世價值來衡量呢?
舉個比較極端案例,家里的老人住院了,醫(yī)院表達的意思是肯定不能完全好,但是可以續(xù)命,花費非常大。然而,如果花了這筆費用,意味著兒女需要背沉重的債務,影響全家的生活品質,帶來巨大的壓力,救還是不救呢?
假設有三個兒女,老大得到父母最多的愛,可能還可以獲得更多的遺產(chǎn),小的父母不喜歡,這筆費用應該按遺產(chǎn)比例還是平均出。如果家庭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
還有一個電視劇里的案例,《天道》很多人看過,父親住院了,醫(yī)生說可以續(xù)命,但得一直躺著。我們的主角觀點是拔管,沒有尊嚴的活著不如死了,而他兄弟覺得見死不救就是不孝,誰更孝順呢?
孝道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現(xiàn)實中卻常常出現(xiàn)無法評估的情況,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不一樣,導致行為準則上有差異。有些人更重視的是社會認同感,從而按社會常見的行為來要求自己,有些人重視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但又常常不符合社會標準,還有些是以父母的需求為主,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壓抑。
人們?yōu)樾⒌辣池摿颂喟?,源自家庭的,源自社會的,源于自己的。不知道何時,有哪個專家,能夠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不再讓孝道感覺像哲學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