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多哈世乒賽本應是乒乓球界的盛事,卻因主辦方的組織問題頻頻引發爭議,央視體育新聞5月18日晚的報道中,資深記者李武軍直言不諱地批評了賽事的組織水平:“各支隊伍分散在八個酒店,主副場館相隔十幾公里,班車等待時間長達一小時,甚至司機多次送錯場館……這些混亂讓運動員的參賽體驗和準備時間大打折扣。”這番評論迅速引發關注,而中國臺北隊隊醫同日發布的社交媒體吐槽:“司機第幾次開錯路了?”更是將輿論推向高潮
本屆世乒賽首次采用主副場館模式,主館盧塞爾體育場與副館卡塔爾大學綜合體育館相距15公里,車程約30分鐘,主辦方稱此舉是為了提升轉播效率和觀眾體驗,但實際執行中卻暴露出嚴重缺陷,兼項選手需在一天內往返不同場館參賽,體能消耗巨大,例如中國香港選手朱成竹在5月18日需完成混雙、女單、女雙三場比賽,因轉場時間緊迫,她直言“連吃飯都成問題”,韓國選手林鐘勛、德國隊等也因類似問題向組委會提出抗議,要求優化賽程或限制兼項;更荒誕的是后勤保障的失控,據瑞典媒體報道,選手莫雷加德和卡爾伯格因交通堵塞被困巴士近半小時,險些錯過訓練;瑞典選手法爾克甚至被迫為司機當上了“導航”,為迷路的司機指路,央視記者李武軍就指出,此類低級錯誤導致部分隊伍,甚至被迫放棄年輕選手的比賽,這對競技公平性造成直接傷害
盡管多哈近年來承辦過WTT系列賽,但世乒賽作為國際乒聯三大賽之一,對組織能力的要求顯然更高,李武軍評價道:“經驗積累未能轉化為實際執行力,暴露出協調機制和應急預案的缺失,就三大賽的高標準來說,多哈還無法達到標準?!崩钗滠姷南c評不僅指向技術層面,更揭示了大型賽事中商業化與競技公平的沖突,主辦方選擇盧塞爾體育場作為主館,顯然希望借助其國際知名度提升商業價值,卻未充分考慮運動員權益
從客觀角度看,多哈嘗試雙場館模式確有積極意義:分流賽事可提升轉播靈活性,標志性場館也能吸引全球觀眾,然而,任何創新都應以運動員為核心,筆者認同李武軍的觀點,主辦方需建立更科學的協調機制,例如根據選手兼項情況自動分配場館,或讓運動員代表參與賽程設計。此外,技術手段的應用或能緩解部分問題,中國隊利用AI分析對手戰術、通過虛擬現實模擬場館環境的經驗值得借鑒;實時交通監控系統和專業導航培訓也能減少司機迷路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國際乒聯需反思規則調整的邊界,例如近年引入紅色球臺、有縫重球等改革雖旨在打破壟斷,但若疊加組織混亂,反而可能損害賽事公信力
多哈世乒賽的爭議為未來賽事承辦提供了鏡鑒,商業化探索不可凌駕于競技本質之上,正如球迷所言:“不管海報如何,我們要的是運動員站上最高領獎臺。”期待主辦方能從批評中汲取教訓,在提升觀賽體驗與保障運動員權益間找到平衡,讓乒乓球的魅力不再被后勤亂象遮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