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警到處置僅用9分鐘,這個‘風險一張圖’真正做到了隱患早發現、快處置!”日前,北碚區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視察,代表們站在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前,見證智能感知體系在山火預警處置中的實戰效能。
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中,如何運用數字化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是北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關注的重點之一,通過聚焦智慧治理,錨定民生改善關鍵處,檢驗數字化治理成效。
在老城街巷里找“病灶”
“基層智治系統操作是否便捷?老舊小區數字化改造難點在哪兒?”自今年3月起,北碚區人大常委會組建調研組“扎”進街巷,探尋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的狀況。
調研發現,北碚老城907棟老舊樓棟中,70%缺失智能安防;3個商圈日均3萬人次流量,傳統巡查模式難以全面覆蓋;6.5萬名在校師生的安全管理,僅靠人力極易出現疏漏……這些“老城痛點”,成為人大監督的首個靶向。
在座談會上,調研組直擊痛點,明確指出“數字建設不能‘重平臺輕應用’,要讓技術真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并梳理出數據壁壘、場景實用性不足、基層數字化能力薄弱等12類問題,為監督靶向施策提供依據。實際上,這已是區人大常委會繼2023年“數字底座建設”、2024年“應用場景落地”兩次監督后,第三次聚焦“實戰效能提升”開展深度調研。三次監督累計收集基層問題57個,形成《數字治理能力短板清單》等調研成果,為精準監督筑牢根基。
讓群眾感受“數字溫度”
“群眾能摸到哪些‘數字溫度’?請舉具體例子。”在專題視察現場,區人大代表、歇馬街道文鳳村黨支部書記劉林森的提問直擊民生關切。區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現場展示“便民集市服務”應用:“立足‘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該應用創新實施攤位分時段彈性預約、攤主文明積分管理等機制,有效解決流動攤販的生計問題,輻射消費群體4萬余人。”天生街道獨居老人因突發疾病未出門觸發AI外呼、網格員及時送醫的案例,更是讓數字治理充滿溫度。
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張永紅發問:“在全市競爭中,北碚的核心優勢在哪?”區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亮出“成績單”:8個應用進入區縣“一本賬”,自主開發的“會議智管”入選市級典型案例庫,低保對象跨區核查場景在全市推廣,核查時間從20天壓縮至1—5天,這些成果贏得代表們頻頻點頭。
針對“大綜合一體化”治理雙向賦能難題,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正南(重慶)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兵的提問切中要害。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回應,通過從體制機制、綜合場景、平臺融合三方面破題,以“一體兩翼、多維協同”雙向賦能運行機制為抓手,借助一體調度、案件協同辦理、AI雙向賦能、智慧平臺融會貫通等工作機制,高效推進雙向賦能工作。
問答間,監督的“辣味”與治理的“實招”碰撞,彰顯出人大監督與發展需求同向而行的責任擔當。
對單銷號形成監督閉環
專題視察結束后,區人大常委會向區政府交辦涵蓋智能預警能力提升、數據共享機制完善、特色場景深化等5類16項問題的監督問題清單,要求明確整改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對照問題清單,適時督辦,對單銷號,確保問題整改閉環落實。”
事實上,前兩輪監督已有明顯成效:2023年推動建成800平方米的區數字化治理中心,整合79類累計54萬個感知設備,接入61類共計3.18萬個風險點位,感知設備關聯率達99.9%;2024年督促開發“會議智管”“便民集市服務”等8個區級特色應用,推動鎮街“141”智治體系貫通率達88.2%,配置跑通智能預案800余個,高頻事件累計流轉2.67萬余件,全區核心業務數字化率94.8%,累計歸集數據52.8萬條,應用貫通實戰多跨協同能力綜合評價排名全市第一。而今年的監督瞄準“體系能力躍升”,推動數字治理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重構”。
北碚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永德表示,下一步,區人大常委會將聚焦短板弱項,持續推動數字技術與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助力打造更多具有北碚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陳敏 汪紀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