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印巴沖突,大家關注的不只是“5.7空戰”,還有印度人那令人費解的自信。他們顛倒黑白的能力簡直讓人驚嘆不已。即便巴基斯坦已經公開了陣風戰機墜毀前的錄音,印度境內也發現了多處殘骸,法國和美國也都承認了戰斗中的損失情況,但印度方面依舊自我欺騙。
空中一聲巨響,“捷報”傳來?
就在不久前,南亞上空的短暫交鋒剛剛結束,新德里就迅速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光彩奪目的“輝煌戰績圖”。
奇怪的是,這張圖與鄰國公布的飛機殘骸、飛行員的通話記錄以及國際軍事觀察站通過雷達數據和衛星圖像分析出的結果完全不符,仿佛存在于兩個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
面對外界的各種質疑和不同版本的“真相”,印度官方的態度卻異常堅決:我們一架飛機都沒損失!語氣強硬得如同磐石。
在那段時期,如果你想在印度網絡上找到一些“不靠譜”或“不合耳”的消息,尤其是外國媒體甚至某些國家官方媒體的報道,要么會收到警告,要么直接被踢出聊天室。關于那場空戰的各種爭議性信息,就像陽光下的露水一樣,很快蒸發殆盡。
盡管如此,這絲毫不影響印度在外交場合中擺出勝利者的姿態。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外交官被邀請到一起,聆聽印度方面的講述,如何憑借軍事優勢在“新時代戰爭”中大獲全勝,整個場面宛如一場精心策劃的單方面表彰大會。
好戲開場,幕后推手是誰?
視線轉回印度國內,那里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慶祝活動正在進行,預計將熱鬧十天。國家領導人親自前往空軍基地慰問鼓勁,發表振奮人心的講話。各種名目的“勝利宣講團”遍布鄉村,全力以赴將“喜訊”傳遞至每個角落。
看吧,摩托車隊高舉著巨大的國旗,在關鍵選區間穿梭,震耳欲聾的音樂和慰勞軍隊的演出幾乎覆蓋了每一個村莊。目標只有一個: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這份“歷史性勝利”的榮耀,仿佛不這樣渲染一番,就不算真正獲勝,這種熱情真讓人嘆為觀止。
這樣的劇本,我們見過太多次
說到這種對“勝利”近乎狂熱的追求,以及那種竭盡全力灌輸給全民的方法,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也不是第一次上演。隨便翻開印度近現代史,類似的套路數不勝數。
幾十年前,在北部高原上的那次慘敗,一度讓政府考慮遷都,最后卻被官方巧妙地包裝成某種“戰略成功”或“有效遏制了對方占便宜的想法”。近年來,在加勒萬河谷與鄰國的沖突中,盡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終仍能被他們描繪成峰回路轉的好結局。
最絕的是2019年那次與巴基斯坦的空戰,自家飛行員稀里糊涂成了俘虜,極其狼狽,可轉眼就被改編成一出“孤膽英雄深入敵后”的悲壯故事,差點讓人信以為真。
有人私下調侃說,這種在精神上給自己加冕的能力,那種“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境界,恐怕連大洋彼岸那位天天喊“我贏了”的地產大亨都自愧不如。
“贏”了,就能掩蓋所有傷疤嗎?
那么,這種執著于“勝利”的癖好,以及不惜一切代價讓全國人民一起“贏”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簡單來說,答案就寫在印度的內政和政治局勢中。
經濟改革喊了多年,畫餅無數,但真正吃到嘴里的少之又少。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一度跌到45以下,這是衡量經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曾經引以為傲的經濟增長率如今徘徊在4.5%左右,本國貨幣盧比不斷貶值,超過12%的失業率猶如烏云籠罩整個社會。
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某些大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內外壓力交織。怎么辦?用一場對外強硬姿態換來的“軍事勝利”轉移民眾對國內經濟問題的注意力,同時凝聚人心,鞏固政治地位,爭取更多選票,這一招似乎已經被熟練掌握,成為一種路徑依賴。
最近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采取的一系列強硬措施,比如加強軍事部署、修改法律地位,甚至威脅切斷鄰國巴基斯坦的水源進行極限施壓,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動作主要是做給國內看的,旨在展示領導人的魄力和果斷。
對于現任總理莫迪及其領導的印度人民黨而言,去年大選雖然保住位置,但議會席位有所減少,聯合政府內的小黨派也開始發聲,想要更多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穩固權力顯得尤為重要,一場恰逢其時的“勝利”無疑成為提升威望、平息內部矛盾的良藥。
當“贏”上癮,誰來承擔代價?
進一步探討,印度社會獨特的傳統結構為這種“贏文化”的泛濫提供了肥沃土壤。延續數千年的種姓制度雖已被法律廢除,但其影響如同空氣中的塵埃,無孔不入,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研究社會學的人指出,傳統上那些高高在上的階層樂于看到社會矛盾和不滿被引導至個人層面的精神修煉和默默忍受,而非推動人們思考現有社會秩序和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性。
而“國家取得偉大勝利”這類宏偉敘事恰好能夠模糊社會內部的階級和利益沖突,提供一種虛幻的集體認同感和自豪感,超越個體的苦難生活。
于是,就會出現一些在外人看來頗為魔幻的現象:印度最富有的富豪的兒子舉辦婚禮時,奢華程度令人咋舌,錢花得像流水一般,半個好萊塢明星都被請來捧場。
與此同時,許多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印度底層百姓竟然也能跟著沾光,將其視為整個國家乃至民族的驕傲,這種邏輯你能理解嗎?
在國際舞臺上,一個總是展現“強大”和“勝利”形象的印度被認為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在全球格局日益復雜的當下,印度不斷宣揚自己的軍事力量和國家意志,意在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表明:自己是“印太戰略”中的關鍵角色,能夠有效“平衡”或“牽制”該地區其他大國的力量。這樣一來,就能吸引更多國際投資,獲取更先進技術,在國際談判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然而,不管這“勝利”的外衣多么華麗,也難以掩蓋現實的粗糙和背后隱藏的代價。
長期沉浸于自己編織的“勝利故事”中,短期內確實可以鼓舞士氣,團結人心,但也容易讓人陷入認知的舒適圈不愿自拔,從而耽誤那些非做不可且可能痛苦的結構性改革。
試想一下,如果所有問題都能用一句“我們又贏了”來解釋或搪塞過去,誰還會用心反思問題并下定決心去改正呢?
更糟糕的是,這種氛圍可能導致選人用人上的偏差,形成某種“反向淘汰”——那些特別擅長順著“勝利故事”說話的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得晉升機會。
在國際上,一次又一次單方面宣布與眾多獨立觀察結果不符的事情,久而久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信譽必然會逐漸喪失。
那些原本對“印度故事”充滿期待的國際伙伴和投資者,在經歷了幾次“狼來了”之后,恐怕也會戴上更厚的眼鏡,以更加挑剔和懷疑的目光重新評估印度的真實發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到底如何。
萬花筒不停旋轉,每一面都折射出關于“印度之贏”的奇異景象,吸引眼球的同時,當喧囂和慶祝漸漸平息,聚光燈稍顯暗淡時,真正需要正視的仍是深藏于社會肌體中的復雜矛盾和結構性挑戰。
加爾各答街頭那些憤怒而不甘心的吶喊,或許不僅僅是一時一地的情緒宣泄,更像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信號,提醒人們,故事還有未完待續的一面,真正的危機與轉機往往潛藏在國內真實的圖景之中。
來源:祈雪落枝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2280795218111776&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