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醬油和味精,血壓真的會馬上降低?它們到底和高血壓有什么關系?我們有沒有必要為了一口醬油,把生活的味道都給戒了?
高血壓,真和醬油味精杠上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與多家臨床醫院合作,對近800名中老年人進行飲食干預實驗,實驗持續3個月,調查對象中一部分維持原有飲食習慣,另一部分則嚴格限制含鈉調味品的攝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醬油和味精。
結果呢?那一組“不碰醬油不加味精”的人,平均收縮壓降低了6.7mmHg,舒張壓降低了3.2mmHg。這可不是小數目。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哪怕血壓下降2mmHg,心血管病的死亡風險也會顯著降低。
你可能會問:是不是這些人本來高血壓就比較嚴重?答案是:不是,他們中很多人原本血壓就在臨界線上。也正是這個“邊緣狀態”,讓研究結果更有說服力: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飲食里那點調味料,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血壓給推上去了。
醬油和味精,到底“咸”在哪兒?
醬油味精聽上去只是“調味”,怎么就和高血壓扯上關系了?不是都說“適量無害”嗎?
我們來看看真相:醬油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鈉。你沒看錯,不是鹽,而是鈉。每10毫升普通醬油,含鈉量在800毫克以上,相當于2克食鹽。味精雖然不咸,但它的本質是谷氨酸鈉,也是一種鈉鹽。
也就是說,你吃進去的,不是“味道”,而是實打實的鈉。人體對鈉的需求其實非常低,每天1500毫克就夠了。但現實呢?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攝入鈉高達4700毫克,是推薦量的三倍多。
而這些鈉,不是你炒菜時放的鹽,而是藏在醬油、味精、雞精、老抽、蠔油、咸菜、火鍋底料、方便面調料包這些“隱秘角落”里。
高鈉飲食直接影響血管的張力,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長期下來,就會引發高血壓,甚至引起心腦血管并發癥。
老祖宗的智慧,有沒有“鹽控”基因?
你以為中國人一向重口味?其實未必。翻翻老祖宗留下來的菜譜,尤其是明清以前的飲食記載,“重醬重味”并不是主流。
比如《齊民要術》里提到的調味,多以醋、酒、姜為主,鹽的使用極為謹慎,甚至有“鹽貴如金”的說法。再比如唐代宮廷宴席,主要調味用的是醬汁、豆乳、花椒、花蜜,咸味并不突出。
為什么?因為鹽貴啊!過去沒有工業化制鹽,一斤鹽能換一斤米,普通人根本吃不起那么多鹽和醬油。
所以別以為重口味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根。真正讓我們走上“高鈉”不歸路的,是現代食品工業,尤其是20世紀后的調味品產業飛速發展,把“咸”和“香”塞進了每一口飯里。
不吃醬油味精,飯還有味嗎?
這恐怕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了。味覺是可以“訓練”的。現代營養學有個觀點叫“味蕾適應論”:人的味覺會根據攝入頻率而調整敏感度。你越吃咸,越覺得淡的沒味;你吃得清淡一段時間,再吃以前的“重口味”,反而會覺得膩。
而且現在調味手段豐富:天然香料如花椒、八角、香蔥、姜蒜、檸檬、陳皮、紫蘇、香茅草,再加上番茄、蘑菇、洋蔥這類“天然鮮味源”,照樣能炒出一桌子香噴噴的菜。
別把醬油味精當成“靈魂”,真正的靈魂,是食材本身的味道。
“馬上就降”是真的嗎?別被標題帶跑了
我們再回到標題那個“馬上就降低”的說法。是不是只要不吃醬油味精,血壓立刻就降?當然不是馬上,而是“逐步”降低。
血壓是個復雜的生理指標,受遺傳、體重、運動、睡眠、情緒、飲食等多種因素影響。飲食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容易被控制的一個變量。
也就是說,你不吃醬油味精,血壓不會立刻“嗖”地降下來,但身體的鈉負擔會逐漸減輕,血管的張力會恢復彈性,長期看是可以“穩扎穩打”地降低血壓的。
“無鹽不歡”是口味問題,還是心理依賴?
很多人說:“我不是真愛咸,是習慣了。”這句話說得很實在。
味覺的記憶是情感的寄托。小時候吃媽媽做的紅燒肉,醬油香氣撲鼻;冬天吃火鍋,味精調料讓人欲罷不能;下館子不點個“醬爆茄子”總覺得缺點啥。
這類“味道記憶”,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就像有人戒不掉奶茶、有人離不開辣條。
但從醫學角度講,這類“味覺依賴”是可以打破的。你只需要給自己一個過渡期,通常三到四周,味蕾就能重新適應。
除了高血壓,鈉還會帶來哪些麻煩?
說實話,高血壓只是個起點。鈉攝入過多,還會連鎖反應式地影響腎臟、心臟、大腦甚至骨骼。
腎臟負擔加重:鈉要通過腎臟代謝,攝入過多會加速腎臟老化,形成慢性腎病。
誘發腦卒中:鈉引起的血壓不穩,是腦出血和腦梗的高危因素。
骨質疏松:鈉攝入過多會促進鈣的流失,長期如此會影響骨密度,尤其是女性。
所以別覺得“咸一點沒關系”,它背后的健康賬單,遲早會找上門。
那我們該怎么吃?有沒有折中辦法?
如果你實在舍不得醬油味精,也不是一刀切地全戒掉。關鍵在于:控制量,換思路,找替代。
使用低鈉醬油:雖然也含鈉,但比普通醬油減少30%以上,適合作為過渡。
用天然調味替代:比如檸檬汁、陳醋、香草、橙皮、香菇粉、昆布湯,既提味又健康。
后加不如前腌:炒菜時先用調料腌制,再去水炒,可以減少調味品使用量。
逐步減量:每天減少10%,味覺不會有明顯落差,幾周后就能適應清淡口感。
血壓高了,別只盯著“藥”,先看看“嘴”
我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其實更貼切的說法是:藥管不住你的嘴,效果也有限。
如果你已經是高血壓患者,除了遵醫囑服藥,更重要的是控制飲食,尤其是鈉的攝入。你會發現,很多時候血壓控制不理想,不是藥的問題,而是那瓶躲在角落的老抽,又偷偷來了一勺。
寫在最后:生活的味道,不該靠“鈉”撐起來
我們有必要回歸一種更“本味”的飲食方式,讓食物的自然味道成為主角,而不是靠“調料的刺激”來填補味覺的空虛。
不是要大家都吃寡淡,而是重拾一種“健康有味”的生活方式。讓味蕾慢下來,讓身體說話,讓健康變得具體、真實、可感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