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一場牽動全球的通話,在北京時間22時上演。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俄烏沖突展開直接對話,討論停火的可能性。
然而,在這通電話前,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國領導人緊急與特朗普通話,要求其對俄施壓,推動“無條件停火”,并威脅若俄方不配合,將升級制裁。歐洲四國的橫插一腳,讓這場博弈變得更加白熱化。
長期以來,歐洲國家一直擔心自己上不了俄烏停火的談判桌,擔心自己在這場沖突中得不到任何利益。
盡管歐盟已對俄發起17輪制裁,凍結俄央行3000億歐元資產,但俄羅斯通過與伙伴國能源合作等一系列手段,維持了盧布穩定與財政韌性,克里姆林宮甚至直接表示,俄羅斯已經習慣了制裁。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卻因為失去了廉價穩定的俄羅斯能源供應,被迫經歷了數輪“去工業化”的浪潮。人們看到,歐洲的“制裁疲勞”與俄方的“越戰越勇”,形成鮮明對比。
歐洲試圖通過四國領導人聯合聲明,將“無條件停火”設定為談判前提,但俄方堅持“以戰促談”,要求烏克蘭承認俄占烏東四州主權,并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
烏克蘭則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要俄羅斯先停火再談判。可以看到,俄烏雙方底線差距懸殊,歐洲國家就算能夠參與調停,也沒有多大的斡旋空間。
在這種背景下,馮德萊恩威脅稱,第17輪對俄一攬子制裁將更為嚴厲,西方將列出更多隸屬俄羅斯“影子艦隊”的船只、降低石油價格上限,以及對俄羅斯的金融業實施更多制裁。
如今,歐盟的新一輪制裁已經開始生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四國施壓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德國總理舒爾茨此前呼吁“與普京對話”,但遭俄方冷淡回應;法國總統馬克龍雖主張“歐洲命運自主”,卻無法讓歐洲擺脫對美軍事依賴。
德法等國家的這種矛盾心態,暴露出歐洲在安全議題上的結構性困境。特朗普一向不喜歡被他人教導做事,在他看來,此次俄美通話并非是為了轉達歐洲國家的意見,而是特朗普“交易式外交”的延續。
回溯3月18日的俄美對話,雙方曾達成“暫停攻擊能源設施30天”的協議,并推動俄烏互換一百多名戰俘。
特朗普希望俄羅斯能夠停火更長時間,他此前已被曝考慮承認克里米亞為俄領土,并默許俄對烏東四州的控制。這一方案雖遭烏克蘭強烈反對,但特朗普暗示“基輔或需放棄部分領土”。
至于能源問題,特朗普多次提及“美俄能源合作潛力”,此次特朗普或以能源為籌碼,對俄羅斯發出威脅,并以此換取俄方在停火問題上的讓步。
對特朗普而言,推動停火既是兌現競選承諾,也為2026年中期選舉鋪墊;對普京來說,通過與美國博弈來實現俄羅斯的戰略目標是關鍵。
而歐洲在“安全靠美”與“自主求生”間的搖擺,以及內部意見的分裂,讓其已經淪為了美俄博弈的配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