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形成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收錄的《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集中闡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重要著述,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深刻闡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了什么、服務什么的根本問題,強調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歸依。
一是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日趨多元,如何因應人民需求的新形勢新特征持續優化供給結構,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指向。以養老需求為例,隨著消費觀念更新、消費能力提升,新一代老年群體追求更高生活品質,在舒適生活、文化娛樂、旅游休閑、健康服務、情感滿足等方面需求大幅提升,但是面向不同類型老年群體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還有所不足,這就要求順應需求之“變”,精準把握老年群體的新需求新期待,有的放矢優化供給結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破解供給“跟不上”難題,就要轉變傳統生產邏輯,推動差異化生產、個性化服務發展。一方面要靠生產服務主體及時把握市場變化主動變革,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優化相關監管機制,確保各種適應新需求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消費模式持續涌現并不斷發展。
二是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如何讓供給在滿足人民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需求,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下,科技創新正在重塑供給體系的底層邏輯,5G、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催生智能網聯汽車、精準醫療等新業態。努力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就是要加快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以技術創新與場景賦能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激發新的巨大需求。例如,我國汽車產業牢牢把握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的機遇,持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以科技創新填補供給空白、創造市場需求,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288.8萬輛。可見,需更好適應持續拓展和升級的消費理念和需求、更好發揮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顛覆性作用,使高質量供給持續成為引領需求變革的重要動能。
三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供給和需求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如何實現供給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這就要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實現供需動態平衡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規模。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推進,供給體系得以按照市場規律前瞻性引領需求、創造性滿足需求、精準性適配需求,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將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另一方面,實現供需動態平衡還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別是要在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筑牢消費升級的社會保障基礎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為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提供重要支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必須始終聚焦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精準施策不斷優化供給體系、提升供給能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尹德挺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校副校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