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度洋畔的無聲呼救
酷熱的桑給巴爾島,繁忙的納茲莫加醫院耳鼻喉科門診。一位年輕患者在家人陪伴下走進診室,面色痛苦。患者已經飽受中耳炎折磨多年,近期病情急劇惡化,并出現發熱、頭痛、眩暈等癥狀,患者輾轉當地幾家醫院,都束手無策。最終,患者慕名找到了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的李玉瑾醫生。
李玉瑾醫生檢查發現,患者病情特殊,外耳道膿液,耳后還伴有竇道,經探查發現竇道內有膽脂瘤組織;乳突CT及頭顱MR檢查發現該患者顱骨骨質已遭受破壞,并且病變已經壓迫到小腦及乙狀竇,感染隨時可能擴散至顱內危及生命,手術治療已經迫在眉睫。
該例耳科患者,耳后明顯腫脹已經形成竇道
02
顯微鏡與耳內鏡的時空交響
手術室的鐵皮屋頂在熱浪中蒸騰,老式顯微鏡燈光昏暗對焦困難,耳科電鉆簡易而抖動明顯。手術過程中,一系列棘手問題接連出現。顯微鏡難以充分暴露視野,而膽脂瘤若不能徹底切除,就意味著手術必然失敗且復發。在此困境下,醫療團隊靈活應變,巧妙的將顯微鏡和耳內鏡協同運用,憑借精湛的技術和高度的專注,小心翼翼的將膽脂瘤徹底清除,同時成功保護了周圍重要結構。
磁共振顯示,右側乳突區巨大膽脂瘤,已經接近顱內
膽脂瘤清除后,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如何處理巨大的術腔又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巨大的術腔不僅會導致引流不暢,還會使腦膜等重要結構暴露在外,潛藏著極大的危險。經過深思熟慮,醫療團隊決定采用顳肌瓣、耳后帶蒂肌筋膜瓣聯合自體骨粉填充的方式來處理術腔,完美化解了術后遺留巨大空腔的難題。沒有人工聽小骨,便將耳廓軟骨連接在鐙骨頭上以實現傳音功能,用顳肌筋膜修復鼓膜穿孔。
手術進行中,圖為正在使用顯微鏡及耳內鏡進行手術
03
微光點燃的技術星火
術后第3天查房時,Ahmed耳后的紗布已無明顯滲出;第15天,他驚喜的發現能聽見窗外印度洋的潮聲。他反復撫摸著干爽的耳廓,用斯瓦希里語喃喃道:“Daktari Li, umenifanya kusikia tena upepo wa Bahari Hindi(李醫生,您讓我重新聽見了印度洋的潮聲)”。這句話在耳科病房不脛而走,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聚集在中國醫療隊診室門前。
納茲?莫加醫院的耳科曾因設備陳舊、技術滯后舉步維艱,中耳手術僅能勉強開展簡單的乳突鑿開,迫使大量患者遠赴坦桑尼亞大陸求醫。李玉瑾攜耳內鏡技術進駐后,率先開展耳內鏡+顯微鏡下的改良乳突根治術,并引入耳內鏡下無切口鼓膜修補術,以“微(零)創口、無劇痛、速干耳”的創新療法打破困局。科室主任Naufal特設每周二為“耳科手術日”,安排副主任Khalid跟隨李玉瑾學習。當首例自主完成的鼓室成形術患者揭去紗布,副主任Khalid激動的擁抱中國老師:“你們不僅帶來了技術,更讓我們看見了跨越醫學鴻溝的可能。”桑島上中耳疾病的病人也終于不用輾轉前往坦桑尼亞大陸就醫了。
術后第一天,李玉瑾醫生和患者及當地醫務人員共同查房,合影
術后2月復查時,患者已經干耳,恢復良好
04
聽見潮聲的文明對話
雨季來臨的傍晚,李玉瑾總愛倚在醫院露臺。下方庭院里,康復患者正教中國醫生跳Taarab舞,手鼓節奏中夾雜著新學的漢語“謝謝”。Khalid捧著泛黃的解剖圖譜走來,指著“電子耳蝸”章節目光灼灼:“李老師,我想去中國學習耳科技術,將電子耳蝸技術帶回來,讓桑島的孩子也都能聽見印度洋的潮聲。”
在2025年的醫療隊述職報告中,李玉瑾寫道:“當顯微鏡的微光穿透耳道黑暗,我們照亮的不僅是解剖結構,更是文明互鑒的通道。”潮起潮落間,那些關于聽見與理解的故事,正隨著海風譜寫新的篇章。
【人物簡介】
李玉瑾,中國(江蘇)第34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員,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2024年9月起執行援外醫療任務,累計開展各類手術200余例,其中三四級手術35例,帶教當地醫生4名,門診救治超300人次。
另一例患者,李玉瑾醫生正在開展耳內鏡下鼓室成形手術
后方為兩名當地醫生在參觀學習
李玉瑾醫生正在帶領當地醫生開展耳科手術
圖為一例耳部腫物患者
淮安市一院宣傳處
文: 陳鳳麗 李玉瑾
編輯:秦文卿 雍奕(實習)
審核:王樹文 王玉玲 陳鳳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