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首批中國(福建)醫(yī)療隊遠赴西非,以白衣為甲、仁心為橋,開啟了中非醫(yī)療合作的壯闊征程。半個世紀來,醫(yī)療隊不僅診治超600萬人次患者,還幫助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非洲本土醫(yī)護骨干;從撒哈拉沙漠到措迪洛山,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建立中非對口醫(yī)院合作機制,福建醫(yī)者始終以創(chuàng)新與堅守,在非洲大地鐫刻下“閩醫(yī)風采”。
為致敬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健康福建》微信公眾號開設《援非五十載 閩醫(yī)展風采》宣傳專欄,講述中國(福建)醫(yī)療隊五十年風雨兼程,半個世紀堅守生死救援的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文化交融的溫暖瞬間。
手術室里,時間以心跳的節(jié)奏流逝,每一秒都可能決定著生命的去留。博茨瓦納哈博羅內的公主瑪麗亞醫(yī)院手術室內,卻沒有先進的自動化設備,沒有穩(wěn)定的電力供應,甚至沒有充足的醫(yī)用耗材,但有一群中國援非醫(yī)療隊隊員,以針尖為筆,在簡陋的手術臺上書寫著生命的奇跡。
01
晨光未至針尖已醒
清晨4點,當非洲大地還未完全蘇醒,我已開始一天的準備。清點器械、檢查縫線、消毒鋪單——每一項操作都必須精確到毫米。由于物資匱乏,一根縫合針、一片刀片往往需要反復核對,甚至臨時滅菌再利用。在這里,每一套器械往往是唯一的存在,我們必須確保零失誤,因為有很多病人等著使用,這些病人常常已經排隊等待了大半年,有的病人甚至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的。
02
無影燈下顯“針”功夫
在公主瑪麗娜醫(yī)院常遭遇突發(fā)停電,手術中途陷入黑暗并不罕見。我練就了“盲摸”器械的本領——針持、血管鉗、組織剪,閉著眼也能準確遞到醫(yī)生手中。一次頸部淋巴結清掃手術中,無影燈突然熄滅,我和麻醉師迅速打開手機照明,同時取來應急照明燈,確保手術順利完成。那一刻,我們就是患者的第二盞燈。
▲突發(fā)停電,無影燈突然熄滅,在手機照明下手術順利完成
03
針線穿梭傳遞溫度
在縫合傷口時,我會特意為非洲兒童選擇可吸收縫線——這不僅減少拆線痛苦,更避免了患兒因路途遙遠無法復診的風險。有位燒傷的小女孩因害怕縫合不??摁[,我掏出從國內帶的卡通創(chuàng)可貼:“看,這是魔法貼紙,貼完就不痛了”。當孩子破涕為笑時,針尖傳遞的已不僅是醫(yī)療技術,更是跨越國界的溫柔。
04
月光之下心比針細
深夜值班時,我們常常通宵達旦地手術,那些縫合針在月光下泛著微光,如同不曾熄滅的初心。我的日記本里寫著這樣的話:"今天又救了一個大出血的產婦,我們的5-0血管縫線用完了,但用頭發(fā)絲般的7-0線也成功了。在這里,針尖有多細,我們的心就要有多細。
▲章琪護士協(xié)助外科醫(yī)生進行手術
05
術后復盤針尖傳承
每天手術結束后,我會帶著當?shù)刈o士復盤器械使用:如何正確使用無接觸傳遞持針減少職業(yè)暴露,畢竟博國的艾滋病病人數(shù)還是比較多的,同時我還讓他們用廢棄的橡膠手套制作練習模具,手把手教授精細操作。有位學了一個月就能獨立清創(chuàng)的非洲護士驕傲地說:“現(xiàn)在我能像中國老師一樣,讓針在手上跳舞了?!?/p>
▲手術結束后,章琪護士帶著當?shù)刈o士復盤器械使用,教授精細操作
在這片被陽光灼熱的土地上,我們援非護士以針為媒,以線為橋,在生與死的邊界上跳著最精妙的舞蹈。當非洲患者傷口愈合綻放笑容時,那些與針尖共舞的日日夜夜,便都有了最珍貴的意義。
第17批中國援博茨瓦納醫(yī)療隊手術室護士章琪/文
來源:省衛(wèi)健委對外合作處
一審:余凱平、吳紅兵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