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宇)5月17日,第十五屆金陵消化腫瘤學術會議在南京舉辦。此次會議由江蘇省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專委會、南京濱江腫瘤研究院主辦,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研究所承辦,聚焦精準治療和免疫治療,眾多專家帶來了前沿的學術講座。
北京大學國際癌癥研究院詹啟敏教授,針對《食管鱗癌的遺傳變異和分子特征》帶來主題講座。詹啟敏教授表示,中國的食管癌主要是食管鱗癌,它的高發和多個因素相關。一是遺傳易感性,部分家族人群存在腫瘤遺傳傾向;二是環境與生活方式影響,太行山脈等地區居民常食用含亞硝酸鹽的腌制食品,而亞硝酸鹽是強致癌物。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超過65℃的食品飲品列為2A級致癌物,反復損傷食管上皮細胞可能導致惡性轉化。他強調,遺傳背景無法改變,但健康飲食與避免過熱飲食可降低發病風險。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詹啟敏教授坦言,目前食管癌早期發現手段有限,國際上尚未普及通過血液標志物等無創方式篩查的技術。但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醫療條件改善和民眾健康意識提升,部分高危人群已開始接受定期內鏡檢查。內鏡檢查(如胃腸鏡)可同步觀察食管、胃、腸等部位,成為早期發現食管鱗癌的重要途徑。臨床數據顯示,早期微小病變通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有效率超過90%,顯著提升患者預后。然而,這一技術在基層地區的普及率仍待提高,他呼吁加強基層醫療資源投入,推動內鏡篩查的廣泛應用。
在診療研究領域,詹啟敏教授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灣實驗室等機構,首次在國際上提出食管鱗癌分子四分型體系。傳統食管癌分型主要基于病理學和影像學特征,而新提出的分子分型則從腫瘤的遺傳變異、信號通路異常等深層機制出發,對形態學相似的腫瘤進行精準分類。這一突破為臨床精準治療提供了關鍵依據——醫生可根據不同分型選擇針對性藥物,避免“一刀切”治療模式,提升療效的同時降低副作用。該研究成果已在轉化醫學領域引發關注,有望推動食管癌診療進入“精準時代”。“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民眾對腫瘤防治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未來需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推動高危人群篩查常態化,同時加快分子分型等前沿研究的臨床轉化。”詹啟敏教授強調,食管癌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醫療機構、科研團隊與公眾共同參與,通過“防—篩—診—治”全鏈條管理,逐步降低我國食管癌發病率與死亡率,為健康筑牢防線。
在談及腫瘤的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時,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研究所所長劉寶瑞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腫瘤的檢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未患病時盡早發現潛在風險。而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精準識別高危人群,與此同時,若本人或家族成員存在腫瘤病史,即屬于高危狀態,需加強檢查。其次,綜合運用醫療手段可以進行篩查。例如借助肺小結節CT檢查、甲狀腺B超、胃腸鏡等技術,可實現早期篩查。尤其是胃腸鏡對息肉的早期發現與治療,在這方面已有顯著進展。“目前我國腫瘤早期發現率正逐步提升,早期發現也意味著更優的預后效果。”劉寶瑞介紹,第二個方面是針對已患腫瘤者,早期預測復發風險并干預,“通過血液檢測腫瘤游離DNA(ctDNA),可捕捉到腫瘤基因突變的蛛絲馬跡。以腸癌為例,該技術已相對成熟,能提前3個月甚至半年預警復發風險。發現高危復發患者后,可通過化療、免疫干預等手段進行早期干預,改善預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