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比利時“軍事鑒定”(Army Recognition)網站報道,5月7日,在土耳其航空、航天及科技展會TEKNOFEST召開期間,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TAI)宣布其國產隱身戰斗機“可汗”(KAAN)項目已經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機庫中的“可汗”戰斗機
自2024年2月首飛成功以來,土耳其不斷推動五代機“可汗”的研制工作。TAI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德米羅盧表示,第二架“可汗”原型機正在緊鑼密鼓的制造中。TAI正在對該機進行重大技術改進,包括重新設計進氣口結構并強化機身結構。這些改進旨在通過優化氣動外形提升飛行效率,同時通過外形修形進一步降低其雷達截面積(RCS)。按照計劃,該機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總裝。
分階段進行性能升級與國產化
土耳其對“可汗”的定位,是作為空戰網絡重要節點之一,在電子環境下執行制空權爭奪、精確打擊等多元化任務。
試飛中的“可汗”P0驗證機
從土耳其公開的“可汗”項目的研發和升級來看,其研發路線比較明晰。首先是分階段對多個核心系統進行改進、升級。德米羅盧表示,“可汗”的首架原型機P0主要用于驗證基本制造工藝與飛行可行性,后續的P1、P2、P3原型機將承擔更為嚴苛的飛行測試任務,重點實現飛行高度、續航時長與起降頻率等性能優化。而再往后的P4、P5、P6原型機則將聚焦于生產型配置優化,涵蓋航空電子設備集成、機身重量控制與氣流效率提升等方面。
土耳其使用“環球”6000公務機作為飛行驗證平臺
在航電設備方面,“可汗”采用了國際流行的平臺測試模式。TAI專門改裝了一架龐巴迪“環球”6000公務機作為專用飛行試驗臺,來實施新型戰機關鍵航電系統,如雷達、通信等系統的空中驗證任務。其中,國產的MURAD 600-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備受關注。“軍事識別”網站報道稱,預計該產品性能將超越土耳其空軍現役F-16戰機與“阿金奇”無人機上裝配的MURAD 100-A雷達。這種依托專用平臺進行真實環境測試的模式與美國F-35項目的研發路徑相似。
同時,土耳其還設定了明確的國產化目標,尤其是TAI計劃在2032年左右為“可汗”換裝由土耳其發動機工業公司(TEI)研發的國產發動機。目前,“可汗”首架原型機配備了兩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110-GE-129發動機,已完成地面加力燃燒測試。
“可汗”計劃換裝的國產發動機TRTF-35000ITAR
正在構建有人-無人協同作戰體系
同時,TAI還表示正在以“可汗”項目為核心,構建有人—無人協同作戰體系。
安卡-3無人機測試發射導彈
德米羅盧表示,TAI正在持續推動“無人僚機系統”(OKU)項目研發,該系統將成為連接“可汗”與多款無人平臺的核心協同框架。未來可能與“可汗”協同作戰的無人僚機型號包括能夠執行隱身無人機安卡-Ⅲ、高速無人機?im?ek和拜卡無人科技公司的“紅蘋果”空對空作戰無人機。德米羅盧強調,以“可汗”為核心的有人-無人作戰系統,其戰術定位并不是直接介入高風險戰場環境。“可汗”將通過指揮無人僚機機群來執行高危任務,以確保有人機平臺的生存。
4月8日,土耳其防務網站“Turdef”報道稱,近日TAI公司的隱身無人機安卡-Ⅲ在飛行中成功發射了高速無人機?im?ek,這標志著TAI正在推進的自主僚機(OKU)項目獲得了里程碑式發展。
安卡-Ⅲ與Süper ?im?ek無人機組合
“可汗”對土耳其的意義
地面滑行的“可汗”戰斗機
根據TAI高層釋放的信息,目前已有多國關注“可汗”項目進展,包括巴基斯坦、阿塞拜疆和沙特阿拉伯等。
客觀來看,“可汗”是土耳其軍工發展史上技術復雜度最高、預算體量最大(預計耗資100億至120億美元)的項目之一,很多媒體認為其發展路徑可與韓國KF-21、印度AMCA等形成對照。不過,顯然土耳其現階段更注重通過該項目進一步提升空中戰力,并為其國防產業的獨立自主添磚加瓦,通而過該型號攫取商業利益的優先級則比較低。
但未來,如果“可汗”項目確實能夠引領土耳其實現在先進航空器試驗試飛、航電設備、協同作戰體系等方面的進步,那么中東地區的空中力量格局必然將被重塑,而土耳其也有可能實現從裝備采購國向高端防務技術輸出國的轉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