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
當天,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收到周恩來的來信,信中囑托:邀請張發奎回國。
張發奎何許人也,當年他麾下云集英才,我黨不少高級將領都曾在他手下任職。
葉劍英不敢怠慢,立即致信身處香港的張發奎,言辭懇切,誠邀其回廣州一行。
信送出后,卻遲遲未見回音。
最終,張發奎答復,言辭委婉,核心意思卻只有一個字:不。
此后,周恩來屢次親自邀請,張發奎仍舊推辭:我兩頭都不會去的。
北伐將領張發奎
張發奎,北伐戰爭中的關鍵人物,曾是戰場上橫空出世的耀眼將星。
在國共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中,他與我黨有過一段特殊而密切的合作。
從大革命時期的表現來看,若論北伐軍高級將領,除賀龍等后來毅然決裂、投身革命的將領之外,張發奎無疑是對中共最為友善,客觀上給予幫助最多的一位。
與蔣介石、汪精衛、唐生智等“假左派”不同,張發奎的左傾與聯共,雖未徹底拋棄舊軍閥烙印,卻并非全無誠意。
他麾下第四軍,被譽為“鐵軍”,是北伐軍中共產黨人最為集中的部隊。
廖乾吾、葉挺、曹淵、蔣先云、許繼慎、周士第、郭沫若、惲代英、高語罕、張云逸、盧德銘,乃至賀龍、葉劍英等人,無不曾在他的部隊內任職。
進入北伐后期,張發奎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其軍內我黨人員多達2500至3000人。
而這一批軍官及士兵,日后成為一系列重大武裝起義的核心骨干。
葉挺的第24師、賀龍的第二十軍,成為南昌起義的主力;盧德銘率領的第二方面軍警衛團,成為秋收起義的先鋒;葉劍英領導的第二方面軍教導團,則成為廣州起義的中堅力量。
他不僅接納我黨人士,還在國民黨大規模清洗中,收容了許多被驅逐的同志。
相比國民黨內部彌漫的疑慮與敵視,張發奎始終承認,共產黨在北伐時期對自己幫助甚大。
他甚至在多年后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訪談時,坦然表示:“共產黨人幫助了我,他們工作極為勤奮。共產黨政工人員認真而且優秀。”
這番話,雖是事后之言,卻也道出了北伐時期的事實。
共產黨人的紀律性與戰斗力,的確曾在他的軍隊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對張發奎的爭取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張發奎擔任第四戰區司令,指揮部隊在兩廣地區與日軍激戰多年,在中國抗戰史上占據重要一席。
他所統轄的粵桂地區成為南方抗戰的重要屏障,影響深遠。
全國解放前后,國共雙方均高度重視張發奎的態度。
在1949年7月,他辭去職務,避居香港,自此遠離政治舞臺。然而,他的分量仍舊不容忽視。
國民黨方面,陳誠、陳濟棠等人多次致信,勸其赴臺“共商大計”。
蔣介石更是直接放話,希望與其面談。
但面對國民黨的頻頻示好,張發奎始終保持冷淡,未作任何表態。
我黨方面最早做爭取工作的是葉劍英。
當時,他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特意托國民革命軍舊部李朗如、李章達二人傳話,邀請張發奎到廣州一行,以觀時局。
其后,何香凝亦親筆致信,然而,信中帶有審視與責問意味,未能收到預期效果。
1954年,李濟深再次致信張發奎,信中言辭殷切:“深知二三年來,吾兄革命之意志,以機緣未許,至埋沒苦心未常不時以痛惜也……至盼你毅然決然,表明是不贊成蔣介石反革命,贊成今日毛主席領導的革命,即孫總理主張的革命……”
字里行間,不僅透露出李濟深對張發奎立場的期許,也傳遞出當時政局的微妙變化。
1956年,周恩來委托蔡廷錯繼續勸說張發奎。
蔡廷錯特意托其子蔡紹昌帶信至香港,信中以溫和策略為主,不提政治,僅請張回國“觀察一番”。
信中寫道:“茲借小北南歸回港之際特囑其前往問好,并祝起居……此次承周恩來總理囑托,對兄傳達周總理的意見,請兄回國觀察一下,并請見有所指教……”
話語間盡顯周恩來的謀略與誠意,不急于求成,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
然而,張發奎雖有所觸動,終究未能成行。
此后,程思遠等人亦多次赴港進行爭取,但張發奎心意已決。
他最終請程思遠帶話給周恩來:“我現在已經老了,大陸和臺灣我都不想去,只想留在香港生活。”
盡管未能回歸大陸,張發奎晚年仍關注祖國發展,尤其是國家統一大業。
他雖身居香港,卻始終關心時局,關注中國的未來走向。
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在香港病逝,享年85歲。
得知噩耗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親致唁電,悼念這位昔日戰友。
唁電中寫道:“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短短數語,情真意切,飽含舊友之情,展現出共產黨人的寬廣胸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