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原創文章,全網保護中,抄襲、搬運、轉載必究。
最近不斷傳來信息,河南省、陜西省等省一些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旱情。有些地方的小麥還沒有到成熟期,已經開始枯黃,麥粒干癟,農民們不得不提前近一個月就收割了,產生直接損失是肯定的了。發生了旱情,為什么不灌溉呢?在毛主席時代修建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現在怎么不好好地使用呢?
河南、陜西等省市地區,今年發生的旱情比較嚴重。在35~40℃的高溫天氣中,還時有大風刮起來,形成了“旱熱浪潮”,加重了早情。
面對旱情,農民們也很無奈,不得不提前把小麥收割了。據當地的一些農民講,現在把小麥收割了,多少還能有一些收成,要是等到了收割期再收割,損失會更大。
5月16日中央氣象臺發布,陜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特別干旱。這些地區的麥田地里,疊加高溫加大風,形成了“干熱風”隱形殺手,威脅著當地的夏糧收割。
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種植第一大省,4月份統計時顯示受干旱威脅的小麥達到928萬多畝,占了全省的1/10多,旱情集中在豫西地區。
早在延安時期,偉人毛主席就提出了“水利是農業命脈”的農業生產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國領袖毛主席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放在增產增收糧食上,提出了著名的“農業生產八字憲法”,水被列為第三的重要位置。在全國開展農業學大寨的運動中,在全國范圍大力進行了水利和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全國建成了8萬座大小水庫,幾百萬公里的水渠,并在廣大農村大力建設機井,讓我國在擺脫“靠天吃飯”上大見了成效。
80年代后的農改,人民公社解散了,分田單干了,看似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是農田基本建設沒有人愿意干了,水利灌溉工程也基本無人維護了。
在風調雨順的年頭,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灌溉設施,還顯示不出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遇到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時,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的關鍵作用就可以檢驗出來了。
今年夏季一些地區的旱情比較嚴重,在需要“水利這個命脈”時,發現水塘無水,灌溉水渠千瘡百孔無法使用,機井年久失修已經荒廢。農民們眼看著天不下雨,灌溉又無法進行,心急如焚。
那么在發生干旱的這些地區,過去在偉人毛主席時代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沒有修建過水庫水渠嗎?(注:因為不掌握準確的資料,不妄加評論)。如今的的確確需要它了,它們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我們黨的一項基本準則。但是,這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一句口號而已,到了實際的時候,是真的要進行檢驗的!農田基本建設需不需要搞?水庫、水渠、機井等水利灌溉設施,需不需要建設?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應當經常地回過頭去,好好地反思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