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是我國固有領土,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但這片屬于我國的土地,卻被印度長期非法侵占著。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和我國有著漫長的邊境線。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歷史上土邦林立,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存在著大大小小554個土邦。這些印度土邦都由自己的王公統治,互不隸屬,各自為政,因此有一種說法印度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英國殖民印度之后,在武力威懾之下,將眾多土邦整合到了英國旗幟之下。可以說正是英國的殖民侵略,幫助印度統一成為一個大國,還將很多本不屬于印度的地區并入了印度。比如印度東北地區,歷史上并不屬于印度。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實現獨立,根據國情,實行了聯邦制。受到歷史因素影響,印度并非鐵板一塊,多個邦存在分離傾向。比如有印度的錫克族人士,呼吁我國收復藏南,還想里應外合。那么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錫克人和印度存在文化差異。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一百多個民族,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46.3%。此外印度還有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錫克族等等民族。
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不同,錫克人信仰錫克教。錫克教創立于15世紀,在創立之初,便蘊含著反抗精神。錫克教典籍《格蘭特沙希伯》,刻意采用旁遮普方言對抗梵語霸權,這是錫克人不滿印度教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
錫克教和印度教存在著天然對立,印度教主張種姓制度。而錫克教主張平等,主張建立一個沒有種姓的社會。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現代錫克人普遍包頭巾,留大胡子,錫克教徒的頭巾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
第二,錫克并入印度。錫克人歷史上屬于一個獨立的土邦,印度莫臥兒帝國建立后,不斷進攻錫克地區。錫克人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但寡不敵眾,1711年,莫臥兒帝國將錫克地區納入版圖。1747年,錫克人趁著莫臥兒帝國和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爆發戰爭的時機發動起義,再次獲得獨立地位,建立了獨立的錫克帝國。錫克人驍勇善戰,版圖不斷擴大。
英國殖民印度之后,也對錫克畏懼三分,直到1849年,英國完全整合了印度地區,才挑起對錫克人的戰爭,將錫克地區納入了英屬印度版圖。在英屬印度時期,英國采用分而治之的措施,利用錫克人制約印度斯坦人。比如1881年,英屬印度政府頒布旁遮普土地轉讓法案,將75%灌溉區劃歸錫克人,人為制造了錫克人與印度斯坦人的對立。因此在英屬印度時期,錫克人就和印度斯坦人矛盾重重。
第三,分離運動。1947年印巴分治后,錫克人所在的旁遮普邦成為印度共和國的一部分。錫克人不愿成為印度的一部分,多次爆發分離運動。特別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印度政府對旁遮普邦經濟的忽視,以及語言爭端(旁遮普語與印地語的對立),錫克分離運動逐漸激化。
錫克人所在的旁遮普,位于印度西北部,面積約5.04萬平方公里。1982年旁遮普錫克人發起獨立運動,爆發了激烈的沖突。1984年6月1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批準了軍方制定的“藍星行動”計劃。6月3日,印度政府宣布對旁遮普邦實施戒嚴,切斷了通信聯系。
6月5日晚,印度陸軍出動大量軍力,配備坦克、裝甲車和重型火炮,對旁遮普錫克分離勢力發動打擊。印度這次行動雖然暫時壓制了錫克分離運動,卻點燃了更劇烈的仇恨之火。1984年10月31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被錫克人刺殺身亡,再次引發了印度對旁遮普錫克人的打擊。發展到現在,旁遮普錫克人仍然存在分離傾向,這些印度的錫克族人士,呼吁我國收復藏南,還想里應外合,就是希望趁機脫離印度獨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