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以色列存在一種“互補性權力投射”協作關系,既放大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也為以色列構建擴展地區影響力提供了支撐。美國這種以戰略支點輻射全局的運作邏輯,使以色列成為美國中東影響力的“放大器”,以色列則借此構建了遠超其體量的地區話語權
以色列這種先發制人的安全戰略,核心邏輯是制造“不可承受的戰爭成本”,迫使對手放棄對抗。這種“不對稱威懾”的戰略思維為以色列發揮“不對稱地緣軍事影響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色列采取“遠交近攻”政策,一邊謀求與沒有直接利害沖突的阿拉伯國家實現關系正?;贿厡ε彽陌屠账固拱⒗诉M行強力打壓
文 | 田文林 王曉東
以色列國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人口900多萬,“人少地稀”,但在中東地區發揮了“超其物理體量”的影響力,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也一直是受關注的焦點。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以色列自稱在中東多條戰線同時開戰,巴以及相關外溢沖突進一步成為國際新聞報道的重點。
深度綁定美國構建“超體量”影響力
自1948年建國開始,以色列就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盟友和代理人。冷戰時期,以色列在美國遏制蘇聯擴張和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通過數次中東戰爭和大小沖突,美國借以色列之手削弱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能力,進而增強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米爾斯海默等學者曾深刻剖析美國的以色列游說集團,指出該游說集團積極活動,推動美國的外交政策朝親以色列方向發展。以色列游說集團逐漸成為美國最強大的利益游說集團之一,極大影響了美國高層決策。美以雙方進而逐漸形成并固化了一種深度綁定關系,這種關系讓以色列獲得了美國近乎無條件的全面支持,由此極大增強了以色列的軍事能力,為其實現在地區的戰略目標提供了強大支撐。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拜登政府全力支持以色列對加沙開戰,為其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特朗普再次上臺后,美國于2025年2月宣布再向以色列提供價值74億美元的武器,包括精確制導炸彈和防空系統設備設施,特朗普政府還解除了對以色列的重型炸彈出口限制,將2000磅規格炸彈運抵以色列,增強了以方軍事打擊能力。依靠美國的武器和自身軍工體系,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沖突中有了明顯的軍事技術優勢。
在政治外交領域,美國為以色列在加沙地區開展大規模武裝行動及擴建非法定居點等提供了政治支撐,還在涉以色列問題上多次行使否決權。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多次為維護以色列利益在聯合國平臺行使一票否決權。
美國與以色列存在一種“互補性權力投射”協作關系,既放大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也為以色列構建擴展地區影響力提供了支撐。美國這種以戰略支點輻射全局的運作邏輯,使以色列成為美國中東影響力的“放大器”,以色列則借此構建了遠超其體量的地區話語權。
以“先發制人”構筑“不對稱”威懾力
除了接受來自美國的經濟軍事援助,以色列自身也不斷加大在先進技術、軍事裝備等方面的投入,著力打造“技術自主的軍工復合體”。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少有的具備完整軍工體系的國家,較高的軍事研發投入推動其軍事技術不斷進步。以色列國防工業自主設計制造或同美國聯合研發的武器裝備,如“戰斧”巡航導彈和“魚叉”反艦導彈等,使以色列具備了對對手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的能力;以色列“鐵穹”防空反導系統等軍事防御裝備也在中東地區赫赫有名。
有了這些“底氣”,以色列在地區內常采取“先發制人”的安全戰略,以此構建和保持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威懾力。以色列的安全戰略一言以蔽之,就是軍事安全優先,它經常將軍事行動或戰爭視為最先選擇而非最終手段。
以色列領土面積小,缺乏回旋余地和戰略縱深。1967年以前,以色列整個國家的工業基地都暴露在鄰國導彈射程內。飛機從敘利亞、約旦到以色列幾個機場,至多飛行3至5分鐘。且領土邊界很難獲得中東諸多阿拉伯國家的永久性承認,在相當長時期,“被趕下大海”一直是以色列最大的安全噩夢。
以色列認為,能否取得戰場上的軍事勝利,直接決定了國家生死存亡。以色列習慣以“最壞情況”構筑自身安全戰略,熱衷于通過先發制人、境外御敵等方式維護自身安全。建國以來,以色列屢次主動挑起戰爭,如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1982年和2006年的對黎巴嫩沖突等。除了發動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還在1981年空襲摧毀了伊拉克新建的歐西里斯核反應堆,在2007年以空襲方式摧毀了敘利亞核反應堆。
近年來,以色列多次揚言要對伊朗核設施實施打擊。美國《華爾街日報》2025年2月報道說,美國情報機構評估認為,以色列正考慮于2025年對伊朗核設施發動重大攻擊,意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
以色列這種先發制人的安全戰略,核心邏輯是制造“不可承受的戰爭成本”,迫使對手放棄對抗。這種“不對稱威懾”的戰略思維為以色列發揮“不對稱地緣軍事影響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5 月 4 日早些時候,胡塞武裝宣布向以色列本 - 古里安國際機場發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導彈并命中目標。圖為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本 -古里安國際機場拍攝的出行受到影響的旅客(2025 年 5 月 4 日攝) 新華社 / 法新
利用中東碎片化與動蕩化獲利
以色列所在的中東地區原本是奧斯曼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戰后奧斯曼帝國瓦解,英法作為戰勝國以“委任統治”方式將阿拉伯世界分為若干國家,由此形成中東地緣版圖的碎片化格局。
從內部看,中東地緣碎片化導致地區國家間權力競爭加劇,矛盾和沖突層出不窮,也導致中東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中東穆斯林世界在應對以色列上難以形成合力。
從外部看,由于中東地區戰略位置重要,油氣資源豐富,大國長期將其作為權力博弈的主要場域和必爭之地。冷戰結束至今,西方發動的5場地區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中有4場在伊斯蘭世界,3場直接針對阿拉伯國家。
所有這些為以色列乘機在中東擴大影響力、獲取“不對稱”優勢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依托。2010年底到2011年初,從突尼斯爆發起義開始,中東地區被一系列大規模抗議、政權更替、戰爭和社會動蕩席卷,這場波及范圍廣泛的政治浪潮被稱為“阿拉伯之春”。2011年中東劇變后,中東地區熱點大量涌現,敘利亞內戰、利比亞內戰、也門沖突等導致中東地緣政治環境長期動蕩,部分阿拉伯國家因此轉向務實合作之路,這為以色列打破外交僵局提供了契機。如阿聯酋、巴林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因恐懼伊朗、擔心地區不穩定,選擇了與以色列建交,簽署了對中東地緣格局具有歷史性影響的《亞伯拉罕協議》。這標志著阿拉伯國家從“集體反以”轉向“選擇性實用主義”,為以色列拓展自身影響力和分化中東穆斯林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空間。
地區安全局勢仍充滿不確定性
這些年來,隨著阿拉伯世界整體影響力下降,“以強巴弱”態勢日趨明顯。在此背景下,以色列采取“遠交近攻”政策,一邊謀求與沒有直接利害沖突的阿拉伯國家實現關系正?;?,一邊對毗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進行強力打壓。后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興建非法猶太定居點,以此蠶食約旦河西岸等巴勒斯坦地區土地;二是長期封鎖加沙地帶,導致該地區經濟和民生持續惡化。
以色列一系列侵害巴方合法權益的做法,導致雙方沖突持續性升級。近些年來,以色列和加沙地帶的武裝抵抗組織打打停停,與約旦河西岸的阿拉伯人不時爆發沖突。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2023年10月發動了“阿克薩洪水”行動,實際是巴勒斯坦民眾長期遭受不公對待后的極端反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23年10月24日曾說:“重要的是認識到哈馬斯襲擊并非憑空發生,巴勒斯坦人民遭受了56年令人窒息的占領……”“阿克薩洪水”行動反過來又招致以色列軍隊的瘋狂報復,加沙地帶因此遭受慘烈的災難性打擊。據加沙地帶衛生部門2025年4月底統計,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死亡人數已超5.2萬人。以色列的戰爭行動還導致加沙地帶幾乎所有城鎮的電力、供水、通訊網絡、食品供應中斷,加沙90%建筑被毀,加沙地帶人類發展指數倒退回約70年前的水平。
目前看,以色列的政策重點是蠶食和侵吞巴勒斯坦領土。巴勒斯坦問題不僅牽動整個阿拉伯世界敏感神經,還涉及域外大國博弈。近年來,盡管部分阿拉伯國家如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與以色列實現了關系正?;鸵詥栴}仍是地區不穩定的根源。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引發了也門胡塞武裝的紅海襲船行動、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的頻繁交火、伊朗與以色列互射導彈,中東地區安全形勢急劇惡化。所有這些,又導致原本就脆弱的中東地區權力平衡體系再被打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的深層次矛盾不斷增加,中東地區安全局勢充滿不確定性。
(作者田文林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曉東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