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調宣布所謂“對等關稅”,引發全球主要貿易伙伴警惕。5月18日,《華爾街日報》披露了一份美方針對18國的“談判清單”,揭示出特朗普政府真正的優先級排序:中美談判突破、英美達成協議,而日韓、歐盟則被明顯邊緣化,尤其是日本,作為特朗普眼中“最好談”的盟友,卻陷入了談判空轉、對美讓利卻得不到回報的尷尬。
這是一場特朗普精心操控的“關稅游戲”,表面上名為“對等”,實則是對盟友實施經濟敲詐和戰略壓榨的工具。在這套游戲規則中,誰越“克制”,越“守規矩”,就越容易成為被無視的對象。日本正在成為這一模式下最典型的犧牲者。
回顧整個談判進程,日本是最早與美方啟動協商的國家。首相石破茂在就任后第一時間訪問白宮,試圖延續安倍晉三時代的“私人關系紅利”,但特朗普對此并不買賬。盡管日本政府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公開批評,甚至在面對高達25%的汽車關稅時依然表現出“配合姿態”,但現實是,美國對日本的優先排序正在急劇后撤。
日本國內對此已有強烈反應。多家車企在最新財報中指出,美方關稅已對利潤預期構成實質打擊。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第一季度出現收縮,出口萎縮成為主因。這意味著,美國關稅政策不只是貿易工具,更是實打實地加速了日本實體經濟的下行。
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在用近乎“獻媚式”的語言強調:“美國認為我們極其重要”“美日同盟基礎穩固”,而赤澤亮正甚至表示,日本愿意在農產品采購、汽車安全標準等方面進一步讓步。但所有這些姿態并未換來實質性進展,美方始終未就鋼鐵和汽車關稅松口,日本也未能進入特朗普政府“首輪突破”名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與美國在日內瓦實現互降關稅突破,英美更是快速簽署雙邊協議。盡管英國在該協議中獲得的僅是對10萬輛汽車的稅率減免,仍遠低于出口規模,但美方卻在媒體和政策文件中反復強調其“優先性”,甚至稱其為“新對等關稅框架的典范”。在這種明示與暗示之間,日本的戰略地位顯然被邊緣化。
特朗普的貿易策略向來是以“交易優先”代替“聯盟優先”。對他而言,不是看誰更親近、誰更可靠,而是看誰更有談判籌碼、更敢于反擊。在與中國的談判中,中方敢于還擊、敢于設限,反而贏得了美方的“優先響應”;而日本卻因“穩妥務實”而一次次被推向等待區。這是對日本一貫外交路徑的極大諷刺,一味依賴美國安全保障體系,換來的卻是經濟談判桌上的冷漠對待。
而特朗普對2019年與日本簽署的貿易協定毫不在意,幾乎視若廢紙。他公開宣稱:“舊協議不能代表新環境。”這等于告訴日本:你的守信和讓步并不能換來美國的長期承諾。而對墨加協議的類似“棄用”,更讓所有傳統盟友寒心。
目前的形勢表明,美國對日韓的強硬態度將長期持續。韓國已在最新會議中提出申請關稅豁免,并指出汽車零部件產業涉及33萬個就業崗位,但美方并未明確回應。歐盟方面則表達出希望達成“優于英美協議”的目標,但缺乏統一戰略,進展更是緩慢。
與此同時,日本擔心自己將被中美、英美協議的推進節奏“擠出議程”。日經亞洲報道稱,東京方面內部焦慮上升。一名談判人員私下表示:“中美成了優先,英美已簽,日本恐成次要對象。”白宮官員也暗示,與日韓談判將“耗時漫長”。
特朗普政府的談判節奏并非混亂無序,而是有意識地進行“高壓排隊”,讓每個談判對象意識到“排位非優先即邊緣”。而日本作為一個在制度、輿論與安全上都極度依賴美國的國家,反而最不具備反制能力。其“越溫順、越吃虧”的現實教訓,正對其他盟友形成深刻警示。
日美之間的信任結構正在悄然變化,反對黨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尖銳指出:“即使我們再一次簽署了所謂雙贏的新協議,重要的問題仍是:美方這次真的會遵守嗎?”這種疑問出自政界高層,足以說明,即便日本政府在公開場合依舊低調克制,政界與產業界的焦慮已經無法掩蓋。
當特朗普以關稅為刀,將談判對象切分為“優先者”與“等待者”,曾經的“盟友”標簽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對于日本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外交上的被動,更是戰略依賴的警示。如果日本始終將國家命運綁在美國節奏上,那么無論換誰當總統,它都只能是被動接受現實的“工具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