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鄰居,印度雖然明面上是和中國保持友好共處,共謀發展。但背地里卻不少針對中國,尤其是在地緣政治上。
但最近,印度卻一反常態,向中國釋放出友好善意。印度政府宣布免除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所需的35種關鍵部件的進口關稅。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中國占據全球鋰電池75%產能,這橄欖枝拋向誰其實早就不言而喻了。
但這會不會是一個"先甜后苦"的陷阱?一個精心設計的國家級"殺豬盤"?中國會選擇合作嗎?
坑人無數的印度市場
說起印度的營商環境,那可真是"名聲在外"。與中國企業常調侃的"投資不過山海關"相比,去印度投資簡直是一場噩夢,而且還是一場反復上演的噩夢。
最近的受害者之一是電子巨頭三星。近期,印度政府因所謂的"關稅違規"向三星追征高達6.01億美元的稅款和罰款。問題出在哪里?三星進口了一種叫"遠端射頻頭"的通信設備,但印度稅務部門認為三星對這些設備的分類有誤,應該繳納的稅款比實際繳納的高。三星則堅稱自己多年來一直按照這種方式分類,之前從未有問題。
更讓人瞠目的是,不僅公司被罰,七名高管個人也面臨著8100萬美元的罰款。這種把企業高管也牽連進來的做法,簡直是讓外資企業高管們寢食難安。
三星的遭遇并非個例。在印度市場叱咤風云的中國手機品牌們同樣嘗盡了苦頭。小米曾被凍結約7.25億美元資產,指控其非法向境外匯款;vivo印度公司的多個辦公地點被突擊搜查,銀行賬戶被凍結,甚至有兩名高管因此被捕;OPPO也曾面臨約5億美元的稅務調查。
無獨有偶,比亞迪也因"進口汽車零部件時少繳納稅款"被罰款6360萬元。這些案例遵循著驚人的相似模式:先歡迎外企進入,等投資沉沒、技術轉移、就業創造后,再以各種名義進行處罰或施壓。
印度的這種"釣魚執法"已經成為外資企業的噩夢。它就像一個套路深的"殺豬盤":先讓你嘗到甜頭,當你全情投入后,再一次次收割你的血汗。這種手法不僅針對中國企業,全球巨頭也不能幸免。大眾汽車就因類似的"錯誤分類"問題被要求繳納14億美元的稅款和罰款。
越來越多的外企發現,在印度投資就像是走進了一個沒有明確規則的游戲,而規則可能隨時變化。印度的稅收制度復雜多變,監管環境不透明,執法標準不一致,給企業合規帶來了巨大挑戰。更糟的是,一旦陷入稅務或法律糾紛,印度低效的司法系統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解決爭端。
那么,為什么還有企業愿意冒險進入印度市場呢?原因很簡單:市場規模。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去年以496.36萬輛的銷量繼續穩居全球汽車市場第三位。對于尋求全球擴張的企業來說,印度市場具有無法忽視的吸引力。但問題是,這個市場的風險同樣不可忽視。
垂涎已久的中國新能源汽車
當印度還在為吸引外資絞盡腦汁的時候,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全球領導者。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車企占據半壁江山。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900萬輛,遠超第二名歐洲的約300萬輛和第三名美國的約120萬輛。
比亞迪已經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純電動汽車制造商,而理想、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也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中國的電池制造商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已經躋身全球前列,鋰電池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高達75%。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從原材料開采、電池生產到整車制造和充電基礎設施,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系統。這種垂直整合的產業結構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中國電動車能夠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
相比之下,印度的電動車產業才剛剛起步。去年,印度電動車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90萬輛,但這僅占該國汽車總銷量的3.6%。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銷量中絕大多數是電動兩輪車和三輪車,四輪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仍然很低。
印度面臨著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多重挑戰。首先是基礎設施不足,全國充電站數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其次是技術短板,印度在電池技術、電機控制等核心領域嚴重依賴進口。
再次是成本問題,電動車的高價格對普通印度消費者而言仍然是一個障礙。最后,印度缺乏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在電池生產領域完全依賴進口,且自2019年以來,進口量增加了一倍多,其中近八成來自中國。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試圖刺激電動車產業發展。去年9月,印度宣布了一項電動驅動計劃(PM E-DRIVE),并撥款1090億盧比(約合13億美元)以示支持。莫迪政府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30年,電動車占印度汽車總銷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6%提高到30%。
這次降低電池關鍵部件的進口關稅,顯然是這一計劃的組成部分。但問題是,印度真的準備好了歡迎中國企業來建設其電動車產業嗎?還是這只是另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印度電池關稅后的算盤
表面上看,印度此次降低電池關鍵部件的進口關稅是一個積極信號。政策顯示,35種用于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的關鍵部件將免除進口關稅,目的是"降低本土制造成本,吸引全球供應鏈"。
仔細想想,這是不是一個熟悉的劇本?先用政策紅利吸引外資建廠,等技術轉移完成、本土供應鏈建立后,再通過各種手段收割成果。它像極了一個精心設計的"殺豬盤"——先給你甜頭,等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時,再一點點掏空你的口袋。
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過度解讀,印度只是想發展本土產業而已。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印度的產業政策往往伴隨著不可預測的執法風險。多少外企在印度的經歷已經證明,政策的實際執行可能與文字表述大相徑庭。
以手機制造為例,幾年前印度同樣用優惠政策吸引了包括小米、OPPO、vivo在內的中國企業前去建廠。這些企業幫助印度建立了手機制造產業,創造了就業,提高了印度手機的自給率。但結果如何?幾乎所有中國手機企業都面臨了各種稅務調查、資產凍結甚至高管被捕的窘境。
再看看最近比亞迪的遭遇。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動車制造商,比亞迪原本計劃在印度大舉投資,但最終因"進口汽車零部件時少繳納稅款"被罰款6360萬元,這讓比亞迪對在印度的投資計劃變得異常謹慎。
印度此次降低電池關鍵部件的進口關稅,很可能是專門針對中國企業的誘餌。畢竟,全球鋰電池75%的產能來自中國,印度在鋰電池生產方面又完全依賴進口,其中近八成來自中國。如果不是瞄準中國企業,印度還能瞄準誰呢?
莫迪政府似乎希望復制中國的發展模式,通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的樞紐。但問題是,模式可以復制,但信任一旦破壞就難以重建。印度希望中國企業帶來資金和技術,但中國企業已經被印度的反復無常傷得遍體鱗傷,誰還敢輕易上鉤?
對于中國電池企業來說,印度的誘惑固然存在——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一個可能的生產基地。但風險同樣不可忽視:政策無常、執法不公、知識產權保護薄弱以及可能的技術泄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是否應該響應印度的"邀請",確實需要三思而后行。
所以,印度現在面臨一個兩難困境:既想要外資的技術和資金,又不愿意給予外資長期穩定的投資環境。這種矛盾的政策導向,最終可能既難以吸引真正有價值的外國投資,也難以培育出真正有競爭力的本土產業。
對于關注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這次的電池關稅降低政策可能看起來很誘人,但千萬別忘了,在蜜糖里可能裹著老鼠藥,這可是印度執法機關的拿手好戲。
與其冒險跳入這個可能的"殺豬盤",不如在岸邊觀望,看看前面的"探路者"會遇到什么命運。畢竟,商場如戰場,有時候最好的進攻就是不進攻,尤其是當對手的規則隨時可能變化的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