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為啥急著訪華?他的兩個要求又有啥深意?
最近,特朗普那可是動作頻頻,剛結束對中東三國的訪問,就嚷嚷著想要訪華。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門道呢?咱們一起來嘮嘮。
特朗普從中東回來的時候,那叫一個風光,號稱拿下了“數千億美元協議”,可實際上呢,這協議大多都是些框架性的東西,水分可不小。就說沙特那6000億美元的承諾,真正實打實的軍購訂單也就1420億美元,剩下的都是些長期意向;卡塔爾的2430億美元協議里,210架波音客機訂單,這明顯超出實際需求,就跟“空頭支票”沒啥兩樣。雖說特朗普牛皮吹得震天響,說把中東從中國陣營拉回美國了,但現實卻狠狠打了他的臉,中國依舊是海灣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沙特40%的石油都賣給中國,卡塔爾和中石化簽了長達27年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阿聯酋還和中國一起建全球最大太陽能電站。這一樁樁合作表明,中東國家可精明著呢,在能源和科技領域兩邊都不得罪,根本沒像特朗普說的那樣倒向美國。
特朗普這么著急訪華,主要是被三重現實壓力給逼的。首先是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美國聯邦債務規模都突破36萬億美元了,10年期美債收益率也突破4.5%,中國還在連續減持美債。要是中國繼續拋售,美元信用體系可就危險了。其次是稀土供應鏈出問題了,中國對中重稀土出口進行管制,美國軍工產業鏈一下子就受阻了,F - 47戰機項目都快搞不下去了,關鍵是美國短時間內還找不到替代的供應鏈。最后就是中期選舉的壓力,2026年國會選舉眼瞅著就到了,特朗普得靠經濟政績來轉移國內通脹和就業的矛盾,可關稅戰一打,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2%,老百姓怨聲載道。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一邊說要訪華,一邊還給自己人提了兩個要求。第一個要求,他直接把矛頭指向沃爾瑪,要求這家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不準把因為關稅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得和中國一起消化這些成本,還警告說他和顧客都會盯著。第二個要求則是對美聯儲施壓,點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說他動作太慢,要求趕緊降息。可鮑威爾之前就明確表示現在不是降息的時候,還預測美國經濟可能會衰退得更嚴重。
這兩個要求,其實標志著特朗普策略的轉變,從之前一味地對華極限施壓,變成開始在國內想辦法了。說白了,他也知道中國不會被威脅嚇倒,只能逼國內的利益集團為他的政策買單。
美國《華盛頓郵報》也出來提醒了,說特朗普這種“交易外交”,短期內可能會提高支持率,但從長遠來看,可是在損害美國的信譽。你看,中東國家都不跟著美國搞“對華技術脫鉤”,沙特引入華為5G技術,阿聯酋和中企合建AI研發中心,這說明美國的技術封鎖,反而讓其他國家加快了“去美國化”的步伐。
與此同時,穆迪下調了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警告債務負擔到2035年要漲到GDP的134%,這讓全球對美元體系的信心又動搖了幾分。而這邊,中國外交部接受了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遞交的國書副本。這個龐德偉雖說和特朗普關系好,還有40年商界經驗,但他對華立場偏鷹派,之前還說中國“威脅世界秩序”,以后能不能和中國務實溝通,還得再觀察觀察。
其實,特朗普要是真想解決問題,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重新審視之前因為芬太尼和貿易問題追加的兩輪對華加稅政策,把現在30%的對華整體關稅稅率直接降到10%,很多問題說不定就能迎刃而解。可他自己也清楚,這條路現在走不通,因為這就等于承認“對等關稅政策”失敗了,還可能引得其他國家也要求減免關稅。所以,他才想通過訪華,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己能掌控局勢的形象,重新塑造自己能搞定中美關系的領導人形象。
但中方的態度一直很明確,談可以,不過必須在平等、互尊、互利的基礎上進行,不接受美國施壓,也不接受拿中國當工具給特朗普個人加分。特朗普要是真想來中國,就得拿出點誠意,別把訪問當成施壓和交易的工具。
總的來說,特朗普現在不再一味指責中國,開始向美國內部“開刀”,這說明他也明白了,對華施壓沒用,只有在國內找出路,才有可能保住自己接下來的政治基本盤。至于接下來中美之間的互動能不能緩和緊張局勢,還得再看看。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的原則不會變,特朗普能不能訪華,就看他有沒有足夠的誠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