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城市群的激烈競逐中,南京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位次之變:2024年,南京以18500.81億元的GDP位居全國第十,但增速放緩至4.5%,今年一季度,增速雖然提升至5.3%,但仍低于成都、武漢等城市,也被身后增速明顯的“追兵”寧波、合肥步步緊逼。
今年3月南京舉行的2025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上,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說:“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是南京必須扛起的省會擔當。”履新半年多來,他多次強調南京要扛起省會擔當,勇挑大梁。
有別于成都、武漢、合肥等城市的“強省會”戰略,也沒有像蘇州毗鄰上海的區位條件,破題“省會擔當”,南京如何蹚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
2025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 圖
1
不進則退的位次之變
今年甫一開始,南京的緊迫感撲面而來。在1月3日全市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推進會上,新任南京市委主要領導強調,要增強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力爭上游的責任感。“標兵漸遠、追兵漸近。”1月11日,他在市政協開幕會上坦承南京爭先進位的壓力。
“標兵”是誰?“追兵”又是誰?“從外部競爭壓力看,南京正面臨來自省內蘇州、無錫,省外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的激烈競爭,必須增強不進則退的危機感。”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分析道。
從省內看,蘇州與南京并列為江蘇城市“雙子星”。2023年,兩座城市GDP增速均為4.6%。一年后,蘇州實現GDP增速6.0%,居全國萬億城前列;南京則以4.5%的增速被同為“萬億之城”的無錫、南通、常州超越,并且低于全省5.8%的平均水平。
放眼全國,2024年,成都、杭州、武漢等城市在經濟總量上領先南京的幅度較上一年繼續擴大;南京領先寧波的優勢較上年則進一步縮小。2024年,寧波GDP達到1.81萬億元,與南京的差距從高峰時期的約2000億元,收窄至不足400億元。今年一季度,寧波GDP增量達到428億元,南京為359億元,差距再次縮小。
近年來,江蘇多次強調支持南京做大做強、提高首位度,但是以省會GDP/全省GDP衡量省會經濟首位度,南京首位度為13.5%。相較之下,合肥2024年GDP突破1.3萬億元,占比超過全省的25%;增速同比增長6.1%,跑贏全省的5.8%。
在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蹤家峰看來,各省會首位度一般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合肥、武漢、成都這樣的內陸一城獨大模式,二是南京與蘇州、杭州與寧波、廣州與深圳、濟南與青島、沈陽與大連這樣的沿海雙城模式。“南京的低首位度符合沿海雙城模式的基本特征,這種模式對江蘇的發展,不一定是負效應,中國沿海省份的雙城模式發展得都挺好。”蹤家峰說。
近二十年來,隨著“強省會”戰略的有效實施,合肥科創+產業的發展戰略帶動效應突出,去年常住人口更是突破了1000萬人。不過,《安徽日報》曾刊發題為《合肥之外再無“大城市”,安徽怎么破?》的文章,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發展之痛”,在萬億量級的合肥之外,“5000億至10000億元生產總值規模的城市仍然‘斷檔’”。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指出,省會首位度體現著全省的經濟分布格局,江蘇獨特的特點是經濟發展相對均衡,蘇南蘇北之間差異明顯縮小,13個地級市全部入圍全國百強市,這是在經濟發展上追求均衡發展的結果,“相比武漢、成都等地,南京提升省會首位度的難度會更大一些。”
“從地理區位上看,南京位于江蘇的西南角,使得南京向東向北的聯系相對弱一些。反觀蘇州,雖然城市行政級別不高,也不是副省級城市,但是經濟發展一直比較好,尤其是下轄的幾座縣級市,這跟蘇州與上海相鄰的區位條件是有關的。” 陳耀說,這是由江蘇獨特省情決定的。
2
省會引領的關鍵角色
縱覽全國經濟十強市,無論是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杭州的數字智能產業還是武漢的光電子信息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內生潛力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是由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建的首個國家級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坐標南京,依托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與全國數十所高校緊密對接的生物醫藥南京分中心擔負著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
南京還是全國科教“第三城”,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53所高校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等61所科研院所,且擁有96名兩院院士;“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人。
南京紫金山實驗室。人民網 王丹丹 攝
為何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南京,發展優勢卻不明顯?
陳耀認為,主要與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還不夠有關。
蹤家峰指出,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設置與當地的產業結構兩張皮,不是為了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設置,而是為了高校本身的發展而設置。
4月16日,南京市委主要領導赴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分中心)調研時強調,要大力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不能轉、不好轉、不會轉、不愿轉、不敢轉”等難題,不斷提高創新成果的轉化率。
創新的基礎是人才。“南京缺乏阿里巴巴這樣的龍頭企業,畢業生缺少成長空間,導致人才外流。”南京某智能機器人企業首席技術官坦言。相比之下,杭州在科教資源上的優勢并不明顯,但相當數量的本地高校培養的人才會選擇留在杭州就業創業。
陳耀認為,科技成果轉化主要依靠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揮作用。“南京是工業、制造業大市,大型國有企業多,傳統優勢產業一直是南京經濟的基本盤,也是南京人的底氣所在,可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企業轉型,讓新興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發展,同時吸引大量民營科技型企業落戶南京,讓科創生態更具活力。”
反觀杭州,近些年,它重塑了包含“產學研政金”等方面的良好創新生態。阿里巴巴等巨頭帶動杭州成為數字經濟中心,互聯網、電商、金融等產業高度集聚。當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時,杭州率先在全省開啟“硬核創新”轉向,DeepSeek等“六小龍”的崛起正得益于這片產業土壤。
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真正為杭州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足夠活力。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杭州有36家企業上榜,連續22年蟬聯全國城市榜首。相比其他研發機構,企業的敏感性更高,接觸領域更前沿,創新動力也更強。
今年以來,由“杭州六小龍”引發的對城市創新的大討論席卷全國。在蛇年新春第一會上,南京市委主要領導提到,“杭州六小龍”在海內外出圈,這一現象出現在杭州,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良好的創新氛圍、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
3月26日,南京舉辦了2025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會上宣布成立4個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舉全市之力突破機器人、人工智能(軟件)、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賽道。
次日,“南京發布”撰文寫道:“‘攻堅’二字的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開春便是‘攻堅戰’,緊迫感有多強?同樣不言而喻。”
3
產科融合的破題之舉
4月10日,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開幕,紫金山實驗室在會上公開了全球首個6G通智感融合外場試驗網。周紅波致辭時表示:“南京將以‘打頭陣’的高度自覺,致力技術策源打造前沿高地,致力成果應用培育創新沃土,致力生態共建構筑‘熱帶雨林’。南京期待與各界結成更加緊密的產業科技創新共同體。”
將科教資源優勢與產業創新融合,有效轉化為新質生產力——這正是南京結合自身優勢,為自身發展尋找的破題“鑰匙”。
作為國家定位的“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以及江蘇省委、省政府明確支持建設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南京不缺科技硬實力。
作為全國科教“第三城”,南京每萬人擁有大學生數居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第一。在“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南京位居全球第五。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南京大學 圖
5月18日,在2025“南京人才日”系列活動開幕式上,周紅波表示:“我們將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扎實推進國家高水平人才平臺建設,打造精準引才聯合體,構建平臺育才生態圈,探索高效用才新機制,升級暖心留才政策包,圍繞‘引、育、用、留’構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營造人才安居樂業舒心環境,讓戰略科學家和產業領軍人才有更多用武之地,讓更多高校畢業生和青年人才在寧就業創業,全力打造各方英才的筑夢之地、圓夢之城。”
“學術強磁場”與“產業弱轉化”的悖論如何破解?
張春龍認為,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科技成果產業化對接機制;其次,要構建多層次創新載體,打造特色科創園區,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最后,應優化人才生態,強化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對接,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持續智力支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應從政策引導、平臺搭建、人才培育等方面協同發力。”
這正是南京的發力方向。南京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把產業強市建設作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中之重。
“我們將加快提升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等運轉質效,扎實構建從基礎研發、概念驗證到應用開發、中試熟化再到工程化轉化和產業化落地的成果轉化貫通鏈條。”南京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人民網,2025年,南京市科技局將與市各個部門、各個板塊通力協作,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南京市工信局科技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南京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以企業技術創新的承載能力、攻關能力、轉化能力、成果推廣能力、人才集聚能力、綜合服務能力等六大能力提升為內涵的技術創新體系。“下一步,南京將聚焦‘4266’產業體系,持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六大能力。”
4
更寬視野的省會擔當
科創資源轉化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發展潛力。作為省會城市,南京還應在更寬的視野下破題。
縱觀南京各板塊,江寧區與江北新區一南一北,在南京市各板塊中經濟規模居前二。
其中,江寧區在各板塊中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強,科教人才資源和扎實的產業基礎是江寧區顯著比較優勢,江寧區將進一步放大優勢、鍛造長板,加快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地標,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
作為江蘇唯一國家級新區,今年6月將滿10歲的江北新區之于南京、乃至江蘇的意義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江北新區三大優勢產業、三大新興產業實現營收超5000億元,新增經營主體2.5萬家,新增獨角獸、培育獨角獸數量全市第一。江北新區能否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變道超越, 對南京來說是值得期待的“發展變量”。
作為國家批復的首個跨省都市圈,去年前三季度,南京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近4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約4.1%。
南京都市圈示意圖。南京市發改委 圖
去年年底,2024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在揚州召開。南京都市圈各成員城市表示,堅持南京龍頭帶動,成員城市各揚所長、協同發力,共同把南京都市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都市圈標桿。
南京都市圈各成員城市聯合編制印發的《2025年工作要點》提出,將協同布局建設都市圈未來產業,搶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以及儲能與氫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近年來,南京還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南京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發展專項規劃(2024—2035年)》提到,建成長三角國際樞紐集群區域輻射中心:與長三角核心城市建成“空地一體”出行網絡,都市圈內實現0.5-1小時城際鐵路、高快速路“雙快”通勤,祿口機場空鐵聯運網絡1小時覆蓋南京都市圈,2小時基本覆蓋江蘇省和安徽省設區市。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從機場、河西新城的建設來看,南京的空間發展方向是向西輻射南京西部的。”蹤家峰說,要增強對省內的輻射帶動作用,南京可以從發力寧鎮揚一體化著手,把“一群城市”變成“一個城市群”,當好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先行軍”。
省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發揮著引領、輻射和樞紐作用。通過多維度協同發力,南京有望實現從“省會城市”到“都市圈核心”的躍升,最終成為長三角西部增長極的關鍵支點。
(原題為《破題“省會擔當”,南京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來源:“人民網江蘇”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