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以團結抗日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相當活躍。在民族危難存亡之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升華為一種同仇敵愾、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迸發出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自由的時代之光。
——家正
一條已經湮沒了數百年的河流,可故鄉的人們總是難以忘懷,還是心心念念地記著它,想到它。我說的是泗水,準確地說,是泗水的下游,即最早融入中國大運河的淮泗航道。
泗水是一條著名的古代大川,發源于山東省的蒙山腹地,由四處源流匯聚成河,泗水之名由此而來。泗水開始向西,然后向東南方向流去。沿河地域多依泗水而得名,我家鄉所在的縣位于泗水的北岸,故稱泗陽。
△徐州汴泗交匯碑亭。
泗水于南下途中交匯汴水,接納沂河、沭河等眾多水系,浩浩蕩蕩流至淮安的清口匯入淮河。河道長達四百多公里,流域面積七萬多平方公里,是淮河一條最大的支流。《夏書·禹貢》有“沿于江海,達于淮泗”的記載,可見,泗水在古代就是一條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漕渠,而任何人工工程都難以脫離自然而成就。自然的存在也會因為人類活動的介入,漸而生發出特有的文化意象。中國大運河的開鑿,重視依托利用已有的江河湖泊等自然資源,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從而實現了人工與自然的完美對接。由于流向的一致和地理位置的吻合,大運河開掘伊始,泗水便融入其中。泗水與春秋時期開掘的邗溝、荷水相聯,南接江淮,北達濟水,成為中國大運河最早的雛形。隋唐以后,泗水作為貫通南北的重要航道,其地位和作用便更加突出。
大運河航道漫長,統一的名稱則出現較晚,各個河段大抵是分別稱謂。對于泗水下游的人們來說,流經身邊的大運河與古老的泗水,以及借泗入淮的黃河,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已是渾然一體。人們往往是通過局部而認知整體。家鄉的人們就是由身邊的泗水,進而了解了大運河以及外面的世界,知道運河連接的遠方,生活著許多雖不相識,其實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人們。
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對運河威脅甚大。其中較為嚴重的便是南宋時期。南北政權對立,天災人禍疊加,作為主干道的通濟渠,首當其沖。后人觀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當年漕運興盛,商賈云集,市井繁華的景象躍然絹面。其實,這幅千古名畫完成不久,便遭逢亂世,繼而“靖康之難”,北宋滅亡,漕運隨之中斷。據范成大《攬轡錄》記載,乾道六年(1170),他由南宋使金,見到汴河自泗州以北早已干涸,河道內草木叢生,黃土入云。遺民百姓簇擁南宋使者,祈盼王師北上,國家一統,運道重開。河運與國運緊密相關的史實與情景,令人唏噓浩嘆。
大運河入淮有兩條主要航道,一條是隋代開掘的通濟渠,也稱汴河,是運河的主干道;另一條便是古老的泗水。宋代蘇軾由徐州南下,在其《江城子》一詞中寫道:“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隋堤指代大運河,而清泗便是泗水。通濟渠中斷后,泗水勉力支撐,維系著大運河的南北貫通。京杭大運河開通后,泗水下游正式納入大運河的中樞航道。
大運河借黃運行,淤堵日益嚴重。為保障漕運安全暢通,清康熙年間,實施黃運分開,以人工開鑿的中運河替代了泗水。1855年,黃河改道山東注入渤海,京杭運河隨之被隔斷,泗水下游兩百多公里的原始河道,便漸漸地湮沒在黃河故道的黃土沙丘之下了。南部運河,能夠維持行運,進而成為大運河的黃金水道,除了自然地理條件外,作為大運河的重要樞紐,淮安和濟寧,以及兩地之間的中運河,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由于中運河基本上是依循泗水而建,泗水流域的人們,從理性到情感,都習慣將中運河視為古老泗水的重生。
泗水失去南下的出路,山東南四湖遂成為其最終歸宿。眾多河流的涌入,使這一地區積水猛漲漫溢,最終在蘇魯交界處形成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江北大澤。鐵道游擊隊的抗日傳奇,以及“微山湖上靜悄悄”的歌謠,便源于此間,而聞名于世。此次變更,始為災難,后成福澤。其間所經歷的艱辛與奮斗,自不待言。作為圣人之鄉、泗水之源的這方水土,如今,山清水秀,生機勃勃。隨著水系的調整,水量充沛的南四湖,以及泗水的固有水系,仍然是大運河的重要水源。2013年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通后,南四湖成為水量調蓄的重要水柜。泗水與大運河,仿佛淵源有自,不離不棄,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泗水流域的人們,熱愛大運河,也懷念湮沒已久的泗水。人們精心呵護與泗水有關的遺址遺物,一些新建的工程,往往也偏愛以泗水來命名。泗水流經徐州,與西來的汴水交匯,“汴泗交流處,清潭百丈深”,此處一直是文人吟詠、游客流連的名勝之地。宿遷是泗水行運的重要節點,運河文化資源甚為豐厚。泗陽有以泗水命名的公園和大道,在大運河的岸邊,還建有一座仿漢唐形制的泗水閣。登閣眺望,泗水遺跡、運河新貌盡收眼底。大運河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滿載貨物的船隊,如長龍在河面從容行進,場景甚為壯觀。
△運河之畔泗水閣。
中國大運河自開掘以來,泗水作為一條自然的河流,經歷了相應的疏浚整修、功能提升以及文化浸潤,早已成為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泗水流域的人們,因為泗水的緣故,對于中國大運河的情感,更多了一份親切與綿長。在民間,有關大運河與黃河、泗水的傳說,世代流傳。我小的時候,就聽老人講過“孝子灣”的故事。黃河決口,沿著泗水,鋪天蓋地涌來,人們驚恐萬狀,爭相逃命,有個男子因母親生前畏水,便冒死逆行,迎著洪水,奔到母親的墳前守護陪伴。那洪水快到墓地時,水流的前端突然改變方向,同時轟鳴發聲:“后水注意!前方有孝子守墓,全體繞道而行!”于是,在廣闊的蘇北平原上,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孝子灣。小時初聽,只知說的是孝道,其實,它也反映了故鄉人們對于故水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自古以來,水利與水患同在,人們既得河流的灌溉之利,又屢屢遭受水患帶來的災難與困擾。抗洪搶險,驚心動魄,治沙改土,艱辛備嘗。人們在抗爭與奮斗的同時,始終不曾忘記,人類是自然之子,河流有養育之恩。正因為如此,中華兒女對黃河、長江等河流,滿懷感恩,由衷地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泗水流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孔子創建的儒學思想,如水遠播,影響遍及華夏。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千年回響,往往讓人聯想到歷史、文化與人生。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結晶,也是開放包容、借鑒消化外來有益文化的結果。在歷史長河中,各種文化之間交流激蕩,熔鑄升華,逐漸成就為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和包容開放的辯證體系,最終超越學派、地域、宗教、族群和歷史的局限,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脈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在世界文化史中實屬罕見。追根溯源,有其深厚的地理、歷史、人文原因。其中,漢字的規范統一和有序流變,居功甚偉,而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使然。中華文化具有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懷和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消化再造的熔鑄力,具有百折不撓的自信和堅守,同時也具有反省自覺的清醒與奮發。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與靈魂,是中華兒女身份認同的歷史憑證,也是中國人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
泗水流域也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為了打破日軍的封鎖,中國共產黨在淮泗地區創立了淮海抗日根據地,從而使蘇北、魯南、皖東、豫北的根據地守望相助,連成一片,為八路軍、新四軍縱橫馳騁,抗戰殺敵,提供了堅強的后盾和廣闊的空間,“徐揚淮海空余子”“泗上蜂屯子弟兵”(李一氓)就是抗日戰爭最艱難歲月,根據地人民奮勇參軍參戰的生動寫照。當年,以團結抗日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相當活躍。在民族危難存亡之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升華為一種同仇敵愾、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迸發出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自由的時代之光。
根據地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離我老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座抗日烈士陵園,淮海區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為陵園題名“愛園”。新中國成立后,陵園遷至縣城的大運河畔。前年清明,我回鄉探親,前去陵園祭奠先烈,凝視“愛園”二字,直覺肝膽俱熱,溫暖充盈。以愛的名義紀念革命先烈,真是深邃貼切,直抵人心。無數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無名英雄,流血犧牲,前仆后繼,不就是出于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大眾的深情大愛么!
△泗陽烈士陵園愛園。
李一氓是資深的革命前輩,也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熱愛老區這片熱土,懷念這里患難與共的父老鄉親。他于1990年去世,遺愿能將自己的骨灰撒在這片老區大地。當年,工作的機緣,我陪同料理此事。當我從空中俯瞰廣袤而美麗的蘇北平原和縱貫其間的中國大運河,艾青“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的詩句,不禁涌上心頭。
1963年夏,我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當時,蘇北與許多老區一樣,比較貧困和閉塞。我背著簡單的行囊,步行近二十公里到達縣城,然后,乘坐那種舊式小火輪,沿大運河南下,經淮安、寶應、高郵,從揚州渡過長江,再由鎮江乘火車到達南京。現在高鐵兩個小時的路程,當年竟用了近三天的時間。船行大運河,與航道大致平行的方位,往往可以見到一些斷續綿延的沙丘、濕地或水面,那大抵就是古運河黃河的故道,而故道下面的基礎河床就是古老的泗水。
當年小火輪行駛的淮泗航道是明清開鑿,新中國成立后全面修復提升的中運河。運河之側的黃河故道、泗水遺存,經全面保護和建設,現已成為一道綠色的生態長廊和珍貴的文化景觀。淮安至揚州之間的里運河,經全面整修改造,更是面貌一新。六十年代新建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規模宏大,效益卓著,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大運河水域璀璨的明珠。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革命文化的培育和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方面,老區人民受益于國家的整體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也為這種發展和進步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每次回鄉,家鄉乃至整個蘇北,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的優化,文明風氣的興起,以及人們精神的煥發,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大運河是地理的概念,也是歷史的概念。面對大運河,先人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情景,便會浮現眼前。大運河記錄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奮斗、進步與崛起。懷舊,因為心存感恩,顧后意在瞻前。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4月28日,淤堵干涸斷流一百五十多年的大運河,經全面整修,恢復全線通水。2022年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重新通航。消息傳來,人們特別是大運河沿岸人們的欣慰和喜悅,難以言表。
2500多年以來,中國大運河歷經曲折磨難,興衰沉淪。頻繁地淤堵阻礙,不斷地疏浚開拓,舊道湮沒,新渠遂成,一直處于頑強地延續流傳、更新再造之中。自然與人文相交融,歷史與未來相銜接。大運河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稀世物證,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精神象征。這就是中國大運河的歷史,也是大運河文化給予中華兒女不竭的生命滋養和精神激勵。
作者:家正
文字編輯:郭海瑾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