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的中東之行引人關注。
在為期4天的行程中,他不僅在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三國斬獲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投資與合作承諾,還重啟了與沙特王儲的盟友關系,簽下十多項能源、防務與技術協議。單從成果清單來看,這場出訪堪稱滿載而歸。
但比起這些成果,更吸引眼球的,恐怕是特朗普在行程中的一系列反常操作。他無視了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以色列,也沒有在公開場合提到美以關系,反而會見了敘利亞過渡政府領導人沙拉,并當著媒體的面 夸他“年輕、有魅力,是個堅強的男人”。不僅如此,特朗普還直接宣布將全面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
這個信號十分耐人尋味:一個曾長期與伊朗、哈馬斯保持聯系的敘利亞反對派代表,現在竟成了美國的座上賓;而另一個幾十年來在美國外交體系中享有“特權地位”的盟友卻被徹底忽略。這種外交姿態本身,怎么看都非同尋常。
據《耶路撒冷郵報》披露,在特朗普啟程前夕,以色列方面曾試圖游說白宮將特拉維夫列入訪問日程,并就“解除對敘制裁”問題表達強烈反對。很顯然,特朗普并沒有理會。這一冷淡的處理方式,與他過往“鐵桿挺以”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也讓以色列方面感到不爽。
畢竟此時,以軍正在加沙地帶 大開殺戒,局勢如火如荼,特朗普冷不丁拋出這樣一顆“政治冷彈”,等于在以色列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將他晾在了一邊,讓內塔尼亞胡情何以堪。這也很難不讓外界質疑:美以關系是否出現了裂痕。
那么,特朗普上演這出戲碼究竟有何玄機呢?要弄清楚他的想法,我們還得從他此次中東之行的安排說起。
美國總統首次出訪有個慣例,一般是以近鄰和盟友為主,多數時候是加拿大,其次是墨西哥和歐洲。2017年,特朗普打破傳統,首次踏出國門就去了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然后再轉道去了以色列,凸顯了他“美國優先”框架下的新外交節奏。這一次,特朗普雖然將首次出訪仍然選在了中東,卻沒有將以色列納入行程,的確很出乎外界的意料,但也不是特例。
一般來看,美國總統訪問中東時,訪問以色列是常態,但也絕非必然。如果此行的主題是美以關系、巴以和平、反伊朗,那以色列大概率會被列入行程。但如果主要是石油、地區聯盟建設、對話伊斯蘭世界等,可能會有意識避開以色列,以免刺激阿拉伯盟友。
因此,此次特朗普未將以色列納入行程,很可能是出于照顧阿拉伯國家的感受 而做出的特殊安排。然而,這并不代表特朗普就真的沒有想法。如果觀察他近期的一系列行動,就不難發現,特朗普政府擺脫“以色列優先”的既有框架,致力于構建中東地區新戰略新格局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幾乎在所有中東議題上都和以色列“綁定出場”,從反伊朗到反哈馬斯,再到否定巴勒斯坦建國,“以色列優先”幾乎是美國中東政策的核心理念。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也延續了這一做法,極力在波斯灣與以色列之間牽線搭橋,試圖通過“亞伯拉罕協議”推動海灣國家與以色列建交,從而構建一個圍堵伊朗的地區統一戰線。
然而這條路徑走到現在,已經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沙特方面堅持巴勒斯坦建國是與以色列建交的前提,而內塔尼亞胡政府則寸步不讓,拒絕任何實質性的巴勒斯坦主權承諾。與此同時,以色列還要求美國為其對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甚至伊朗的軍事行動兜底。而美國則更關心大國博弈下的戰略資源調配,不愿在中東再陷入新的泥潭。
如此一來,美國在中東維護以色列安全與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之間,就出現了結構性的矛盾。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前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沃爾茲 就曾繞過總統,與內塔尼亞胡磋商針對伊朗的軍事選項,結果引發了特朗普的震怒,并將其罷免。從這個插曲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內部圍繞中東政策的分歧已經不再是技術層面的博弈,而是戰略方向上的深刻分裂。
在俄烏沖突遲遲未解,全球關稅戰虎頭蛇尾的大背景下,特朗普極不希望中東再成為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他渴望的是一個局勢可控、經濟可期、成本可算的中東,而不是又一個烏克蘭式的無底洞。為此,他與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避免也門危機再度升級;同時,又否定了以色列轟炸德黑蘭的主張,主動與伊朗展開接觸,嘗試管控核問題。盡管這一系列動作與以色列的立場明顯相悖,但卻符合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核心理念。
換句話說,特朗普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嘗試與伊朗對話,推動與胡塞停火,甚至私下接觸哈馬斯。這些操作串聯起來的,就是美國的新中東戰略——“中東交易外交”。在這一邏輯下,美國不再拘泥于舊有的盟友關系,而是根據誰能夠合作、誰能夠給予回報、誰能夠幫助美國維護地區穩定,美國就跟誰談,來重新構建外交關系。
因為對特朗普而言,外交從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價值同盟”,而是一筆又一筆有帳可算的“商業交易”。
說到這里不得不多說一句,這一次特朗普到訪海灣三國受到了空前的歡迎,這與拜登受到的待遇天差地別。其根本原因在于,拜登政府注重價值觀外交,一直死揪著“卡舒吉案”不放,而特朗普并不關心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的民主、人權和婦女等議題。因此,他也更受海合會國家領導人的歡迎。
特朗普看中的 是沙特的錢,阿聯酋的油和敘利亞的潛力,而至于哈馬斯、伊朗這些昔日“死敵”——只要手里有談判的籌碼,他都愿意坐下來聊一聊。與此相比,以色列眼下最在意的,是在加沙徹底剿滅哈馬斯,哪怕不惜代價。但在特朗普看來,這場戰爭既沒經濟收益,又容易引發新一輪地區沖突,破壞了他“做生意”的大方向,自然和內塔尼亞胡沒有共同語言。因此,他選擇保持距離,甚至準備在關鍵時刻“果斷抽身”。這也等于是在提醒以色列:你要執意打仗,那是你的事,我美國不想陪你趟這個渾水。
至于特朗普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這不僅是對阿拉伯世界的示好,更是對舊有中東秩序的“破局”。敘利亞曾是美國制裁名單上的“釘子戶”,被歸入“邪惡軸心”,與伊朗、哈馬斯長期結盟,是以色列最警惕的地緣對手之一。如今特朗普僅僅通過一次短暫的會面,就送上了“全面解除制裁”這樣的大禮包,這背后并不是他慷慨仁慈,而是有著自己的算計。
首先,特朗普試圖借此削弱伊朗在敘利亞的影響力。過去十多年,伊朗通過派駐軍事顧問、提供經濟援助和情報支持對敘利亞政權形成深度滲透。如果美國現在繞開德黑蘭,直接與敘利亞新政府達成合作,等于是在伊朗的“后院”打下一個楔子,構建了一個新的“阿拉伯戰略支點”。對美國來說,這就是不戰而勝。
其次,特朗普也想借此削弱以色列在中東事務中的“優先話語權”。
這一次,特朗普提出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并不是無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敘利亞必須加入《亞伯拉罕協議》。這個協議既是特朗普首屆任期最亮眼的一個外交政績,也是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化的框架。
以前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協議主要是為了緩解以色列在中東的地緣沖突壓力,但現在來看,特朗普更希望將這個協議變成一個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平臺。所以,這一次特朗普拉敘利亞入伙,既不是為了全面圍堵伊朗,也不是為以色列的對外擴張服務,而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中東版的TPP”。
特朗普的想法是,一旦包括敘利亞在內的更多國家進入合作框架,美國就能在該區域更好地推動自由貿易、能源走廊、重建計劃等等,進而把更多國家拉進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鏈條。這樣,以色列仍然是其中的重要玩家,但不再是主角,華盛頓才是掌握中東地緣格局的掌舵人。
所以說,特朗普并非是要徹底拋棄以色列,而是要打破它過去在美國中東政策中的獨占地位,為美國自身創造更大的外交回旋空間。
以前美國在外交上是選邊站,而特朗普現在是“選同桌”——誰能給美國帶來穩定、資源與回報,誰就能上桌;哪怕你過去是敵人,也可以翻篇;哪怕你現在是朋友,也得排隊等候。這正是他一貫的“商人外交哲學”:啥事兒都可以商量,一切都要算賬,誰手里有資源、誰能掌控局面、誰能給回報,誰就是美國的朋友。
對以色列而言,這當然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幾十年來 它習慣了在美國中東政策中的“特權地位”,但如今它必須學會適應一個“特朗普版本”的中東現實:不再有人為你兜底,不再有無條件支持,甚至連老朋友也可能因為“算不過賬”而暫時冷處理。這不是感情破裂,而是重新洗牌。
中東的未來,不再是美以聯手主導的單極游戲,而將是一個多極共治、交易優先的新棋盤。在這個棋盤上,特朗普顯然更愿意當一個靈活的玩家,而不是情緒化的盟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