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分奪秒
文/石清華
按預約坐在了副駕駛座上,從省城乘農村客車回鄉下老家。雖然并不遙遠、也不著急,卻盼望別走走停停、早點歸家。
江漢平原的小樓房、荷塘、莊稼、綠野,電塔高聳、阡陌交通、人來車往,哪怕一晃而過,仍然美不勝收。不過,耳聞目睹最多、最溫和的還是司機和售票員令人暖心的言行。
每到一個站點或是道路邊,只要有客人招手,司機立馬停車,售票員立即走到車門邊,年齡大的或小的或抱有小孩的就伸手拉一把。如有箱子包裹的就下車去幫助搬到相應的位置。關好車門后親切地來一句:“請您坐好。”說得客人心里暖暖的,至于票價是多少、是否合理,幾乎沒有客人過問。要多少是多少,心甘情愿地掏錢,也許相信不會比別人高。如要下車,乘客輕輕一喚:“師傅,有人下車。”車速減慢而非戛然而止,但很快就穩穩地停下,可發動機仍然“嗡嗡”地低調歌唱。我有些疑惑:“師傅,車停了為什么不熄火,發動機要燒油呀,油價這么高。”
司機面對我的疑惑,微微一笑:“一般人會熄火,但發動機起動是耗油最多的時候,短暫的停車不熄火,不僅可以節省用油,還可以減少機器的磨損。”
我不假思索地豎起大拇指:“師傅高明,隔行如隔山啊。”
售票員站在車門下,大約是力保上下客人,尤其是老的小的乘客的安全吧。客人們上上下下、井然有序,即使速度慢一點,但乘客們沒有怨言。車主掙了錢,乘客舒心,兩全其美。
想想從前乘“鐵飯碗”的車,那比當孫子還難。先排隊三二十分鐘,哪怕心急火燎,也得低三下四地向坐在高高的小窗后售票桌邊的售票員說:“我買去牛郎湖的票。”
東張西望的售票員一聲吼起:“你說的什么,去哪里?你沒吃飯啦,說話聲音這么小。”
“去牛郎湖。”
“你吼什么,誰是你吼的人?”
“沒吼你呀,我不曉得聲音要多大才合適。如果聲音大吵了你,對不起。請給我賣票。”
售票員收錢后甩給你一張票:“討厭。”
如果你有抗議的意思,那就等下一個三十分鐘吧。如果嚴重點,你今天就別想走了,沒有票是肯定上不了車的。有了票也不一定能上車。理由很充分:客滿。等下趟吧、下一趟吧、下一趟吧。上車后的遭遇與買票、上車時大同小異。你在車上得聽司機呼來喚去:慢騰騰地沒吃飯啦?坐左邊、坐右邊、坐后排、坐前邊。別說什么理由,即使呼吸聲音大了,如讓司機聽到,他一不高興,也把你作為出氣的對象。假定倒霉碰上,只有像犯錯的小學生一樣,老老實實接受批評。否則,你就會被揪下車去,沒處伸冤。
豈只是乘車,普通老百姓在凡有“鐵飯碗”的地方,大約都是這樣:出錢買氣受,有理無處說。想生氣自絕于世都沒門,如果可以的話,那么江河湖海可能人滿為患了。
車行一程后,前面有一輛去澧縣的客車。司機馬上對售票員說:“有四個客人去澧縣的,都帶有貨物,讓他們上澧縣的車,免得轉車、等車耽誤時間、不方便。”
那四位客人異口同聲地說:“謝謝師傅,師傅真是好人,祝師傅發財。”
“謝謝你們的祝福,出門在外不容易。”
說完一個電話,前面的客車停了下來,兩客車的司機、售票員一起動手,似乎只在剎那間,即已經順利交接。在“鐵飯碗”時代,這是不可想象的。
不一會車到丁字路口時紅燈亮起:四十秒鐘。無論什么車輛,坐等是自然的,而且四十秒鐘不長,不會耽誤誰的什么,無論多急躁的乘客也不會有異議。這位小個子年輕司機大約只用一秒鐘掃了一下右邊的加油站,靈機一動,把客車開進加油站,再從加油站繞過去,可能用了五秒鐘。為整車客人節約了三十五秒。誰也不在乎這三十五秒,但你不得不佩服師傅的聰明靈活。
又過了一會,十字路口的紅燈亮起:六十秒鐘。我坐的客車是走曲尺拐的,總能在車流中彎來拐去地向前走。年輕司機瞄了一眼,馬上把車拐進右車道,順利通關,為客人節約了五十秒。五十秒很短,但等過車船的人都有度日如年的感受。師傅雖然只加快了三五十秒的時間,但讓乘客特別地快意:真是個聰明伶俐的好師傅,下次還坐他的車。
在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聰明靈活、珍惜時間、良好服務就是金錢。
(2020年9月1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