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孕婦弗蘭基·巴托莉在社交媒體發布的短視頻引發廣泛爭議。這位擁有3.5萬粉絲的創作者記錄了自己在擁擠地鐵中的經歷——32周孕肚明顯的她全程站立,周圍無人主動讓座。視頻配文“面對孕婦的紳士風度已不復存在”迅速點燃網絡,單條視頻收獲近萬條評論,折射出當代社會對公共禮儀與人際關系的深刻分歧。
事件發生于悉尼早高峰時段,弗蘭基在視頻中拍攝了擠滿乘客的車廂。畫面掃過眾多低頭玩手機的坐姿乘客,配合文字強調“居然沒有一人主動讓座”。她在評論區補充道,即使自己挺著明顯孕肚站立多時,周圍乘客依然無動于衷。這條時長53秒的視頻隨即引發兩極反應。
部分網友對孕婦的遭遇表示理解與支持。有評論指出:“如果丈夫不給孕婦讓座,我會感到羞恥”,“那些冷漠的留言令人震驚,我們的同理心去哪了?”部分用戶強調社會互助的重要性,認為“雖然法律沒有規定必須讓座,但善意不應成為交易”。更有激烈觀點直指:“自私的個人主義正在摧毀基本禮儀”。
然而反對聲浪同樣強烈。質疑者認為孕婦存在道德綁架傾向:“你的懷孕為何要他人負責?”“我可能在忍受背痛或殘疾困擾”。有高贊評論寫道:“選擇生育是你的事,不等于獲得特權”。部分用戶嘲諷道“要平等就得接受平等”,暗指女性不應在需要時強調特殊待遇。還有人質疑視頻真實性,推測可能存在剪輯或未展現后續讓座場景。
這場爭論折射出數字化時代的社會心態變遷。支持方強調傳統禮儀的延續價值,認為主動關懷弱勢群體是文明社會的標志;反對方則主張個體權益平等,反對任何形式的道德脅迫。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都頻繁使用“權利”“義務”等法律術語,顯示出當代人更傾向于用契約思維而非情感共鳴處理公共事務。
事件持續發酵之際,有社會學者指出,智能手機普及客觀上削弱了乘客間的即時互動——專注屏幕可能使人忽視周圍需要幫助的對象。但核心爭議仍聚焦于:在強調個人自由的現代社會,主動關懷是否應被視為基本素養?這場由孕婦讓座引發的討論,最終演變為對公共空間行為準則的深層思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